10月22日,科创板公司中自科技上市即跌破发行价,A股持续了近两年的“新股上市必涨”光环就此告破,“市场先生”再次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投资者,什么叫“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很长一段时间里,“新股上市必涨”成为A股独享的神奇铁律,打新几乎是一项没有风险的投资行为。这样的财富效应也对应着种种不正常现象:机构投资者无需研究公司质地、发展前景,只需套用相关公式就能简单算出底线报价;中小投资者把新股当成一种福利,不加甄别地申购,赚取无风险收益。有的新股上市后首日甚至暴涨十数倍,或者连续几十个涨停,一级市场的参与者大幅获利,风险留给二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实现资金优化配置的效能。
回溯A股历史,新股制度的改革历经了多次尝试,在申购方式上就经历了认购证、资金认购、市值认购等方式,在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方向上,也曾几度徘徊。比如曾广受市场热议的“23倍市盈率”天花板。现行的科创板、创业板则试行注册制,以市场化的方式发行。应该说,站在各自时期的特定环境,政策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各种政策依然可以、而且应该与时俱进。以最近的科创板、创业板的新股询价制度改革为例,新规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机构踩线报价的可能,将发行各方的博弈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随之而来的结果,便是新股上市后的整体走势更趋平稳。
诚然,首日破发或许令相关上市稍感遗憾,但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一朵微小的浪花。雷军在回忆小米上市破发时就承认,当时特别难受,不愿意面对而躲到港交所的杂物间,甚至还特地买了一条破洞的牛仔裤,用以记住那个特殊的时刻。但我们看到的是,真正优质的公司,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美股、港股每年新上市的公司很多,破发的也不少。但正是这种有涨有跌,才让市场充分地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进而令市场更加繁荣、稳定。A股也有不少曾经破发的公司,最终在大浪淘沙之后,走出了波澜壮阔的行情。
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市场先生”的选择,参与各方也需要转变相关的投资思路。机构投资者接下来应把重点放在投研的基本功力,而普通的打新一族,在下单前也得认真考量。金融市场颠簸不破的真理,是收益必定伴随着风险,这其中不仅是打新底仓的市值波动,更包括新股本身的涨跌起伏,如此才是市场的正常规律。“新股”不能也不应该因为其特殊身份,就脱离“投资有风险”的基础逻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