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再制造为险企降成本500亿? 业内建议车险实行费率分级机制

财经
2021
10/26
10:36
亚设网
分享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陈 星

近日,车险综合改革一周年成绩单出炉,车辆平均缴保费2763元,较去年改革前降低21%,87%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基本实现“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但同时,车险综改给保险业也带来保费增长和盈利的压力。

如何能够既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又使市场组织得到合理的利润?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保险业第44期“保险+再制造:助力‘双碳’战略新路径”热点话题研讨会上,中国银保传媒董事长、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原会长朱进元提出:“汽车零整比的推出,大概在3年左右的时间,给行业节约成本300亿~500亿元。预计保险业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循环利用领域,至少有500亿元的成本节约可以实现,这种节约完全是多方共赢的局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秘书长谢建军表示,再制造产品进入保险领域的探索实践中,存在着消费者认知不足、再制造管理体系诸多不完善、再制造产业发展中缺乏针对性专项扶持政策等问题。同时,谢建军也提出了“在车险领域实行再制造保单分级制度”等建议。

有助保险业实现减损增效

“汽车行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具有极深、极广的影响。零部件制造是资源需求和能源消耗集中的领域,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力和直接的措施之一。”朱进元认为,再制造可以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升技术性能和服务,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改善产品的生命周期。而保险公司将再制造零部件纳入理赔体系,不仅能推动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也能为保险业实现减损增效。

实际上,早在2005年,国家就把再制造列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重点领域。但是直到近几年,再制造才真正迎来重大发展。2021年4月,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鼓励保险公司将通过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鼓励汽车维修企业采用通过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再制造产品。

尽管再制造产业有助于保险业实现减损增效,但目前看来,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难点。比如,消费者认知不足就是一大待解难题。

人保财险理赔部资深专家兼副总经理奎志钢表示,大多数车主对再制造的概念和产品并不能够准确把握,对使用再制造产品持保留意见,缺乏足够的信任。“要让消费者认识到再制造既不同于简单的修理,也不同于翻新,而是以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废旧设备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环保为准则,用先进的技术和产业化的生产为手段,对损坏报废件进行修复,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而曲折的,需要多方努力,不断坚持。”

他还称,再制造零部件的销售价格虽然比新零部件价格低,但是对消费者来说,性价比并没有足够吸引力,需要一定的政策引导或者配套的优惠政策。

业内建议实行费率分级机制

目前看来,不少保险公司在再制造产业方面都有过探索。但在业内看来,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应用仍多处于局部、分散的试点探索阶段。

对此,奎志钢提出,一方面,政府部门形成统一的认知导向来培育再制造汽车零部件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逐步形成对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信任氛围,逐渐消除消费者对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疑虑,对售后服务不再担忧。

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陈文康表示:“保险公司、维修企业、客户三者的利益是必须兼顾的。再制造不仅仅给保险行业带来环保效益,还给保险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陈文康建议,规范回收并进行机制引导。一是“事前机制”,即通过设计附加条款,对“低碳”或“使用再制造件”有费率优惠;二是“事后机制”,即理赔时使用再制造件可享受“绿色折扣”,以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件。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也认为,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在激励被保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发挥空间。“如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厘定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予以推广,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带动作用。”

针对再制造产品进入保险领域探索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谢建军建议:一是在国家层面加强再制造的工艺宣传,普及再制造知识,消除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疑虑;二是为通过第三方认证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帮助再制造企业做大做强;三是保险公司在推广再制造产品过程中能得到相应的财税支持。

谢建军还建议探索再制造和车险费率的分级模式,探索在车险领域实行再制造保单分级制度,对承诺使用再制造配件的保单给予差异化的定价,激发终端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的热情和积极性。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