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剧《大赢家》看金融的本质

财经
2021
10/28
06:34
亚设网
分享

从话剧《大赢家》看金融的本质

【托文言志】

金融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金融是个人通往自由和解放的有效路径。

熊德志

“连90后都加杠杆了,该撤了”。

这是话剧《大赢家》里的台词。背景是2015年的杠杆牛。

观后,感触良多。由此,又不禁诘问,投资者该赚什么样的钱?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其实,剧里的精彩远不止于此。全剧涵盖中国资本市场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知识点密集。涉及各种资本市场的梗。包括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大佬、昔日风云人物、私募大佬、曾经的在股市呼风唤雨的资本市场大鳄,伴随中国资本市场共同成长的财经媒体,敬畏市场、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金融家。懂得之人,看到了,不禁会心莞尔一笑。

该剧为财经主题话剧,于上周末(10.23~24)在深圳巡演。开幕前即表明本剧是为“致敬中国资本市场30年”。其以中国资本市场30年发展历程为背景,力图展示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和个体的恐惧与贪婪。剧情以“华旦大学”同一寝室4个室友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串起了“上交所成立”“国有企业改革”“职工股”“327国债期货事件”“深圳810事件”“股权分置改革”“光伏产能过剩”“2015年股灾”“P2P”“挖矿”“新冠肺炎疫情”“美股10天4熔断”等资本市场重大事件。

本剧总策划是郑培敏,由荣正投资、荣陆财鑫出品,锦辉传播、开心麻花联合出品。此前,其已全国巡演,观看人数超4000人次。据出品方统计,观众中约40%为金融从业者,包括证券、基金(公募、私募)、PE/VC、上市公司等,媒体占5%,教育界占15%,零售和广告占15%。整体上,90%的观众具有投资经验。47%的观众有20年投资经验,38%的观众有10年投资经验,12%的观众有5年以下投资经验,3%的观众有30年投资经验。因此,作为一部较好的投资者教育题材的话剧,也相应体现出了其应有的价值。

实际上,中国是先有股票,再有交易所,再有证监会,再有证券法。长期以来,监管走在市场后面。当然,随着监管水平的提升和法治的进一步完善,非法集资、内幕交易、违规信披、操纵股市等都是监管零容忍的。这也是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要义。而监管的责任,无非是利用种种方式达成投资者梦寐以求的“公平”二字。

剧中也呈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如何与资本市场联动的问题。“郝市长”想要让开发区上市,请各方资本大佬出谋划策。现实中,也出现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官员基于政绩冲动,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走捷径,甚至不惜与投机者共谋。客观上,虽然投机炒作助长了泡沫,但对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希望将来中国股市在做空机制、信息环境、股东权益保护机制方面有持续改革,并形成有效遏止权贵联盟的良好制度

何谓金融本质,谁是大赢家?

在笔者看来,金融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金融是个人通往自由和解放的有效路径。

如剧中宋旭东所言,“金融的本意是控制风险而不是铤而走险”。“价值观不能决定眼前的成败,但能决定你未来的路是否走得长远”。

诚如笔者读书时老师所说,“投资不能只论输赢,还要论对错”。

市场也是道场,要心存良知和正念,要怀有敬畏之心。

那么,谁是大赢家?

在笔者眼里,中国政府才是最大的大赢家。回顾这3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最初的为国企纾困,到支持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谁又是输家?那些“用不确定的明天来应付本该努力的今天”的投机者是输家;那些铤而走险操纵股市、内幕交易而必然受到惩罚的是输家。如在资本市场轰然倒塌的各种系。

投资者到底要赚什么样的钱,到底是博弈的钱,还是公司内生性成长的钱?因为各自策略和风格的不同,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作者系香港金融从业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张泓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