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玉雯 每经编辑 廖丹
“社会迈向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数据。”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释放数据生产力有三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需要解决,即如何实现数据“安全存储”、“可信传输”以及“协同生产”。
11月1日起,我国数据合规领域的又一重要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正式生效执行,当中首次规定“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相关内容,根据规定,数据主体有权从数据控制者处获取个人信息副本,以及请求数据控制者直接将其个人信息传输给另一实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国际上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实践主要有企业平台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种不同模式。这两种模式实现了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应用突破,但同时也存在着类似平台垄断、缺乏激励机制等局限性。
在马智涛看来,个人信息可携带权与上述数据要素所遇到的三大挑战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数字新基建技术的发展,国内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探索也出现新机遇。他指出,中国新模式应当给用户选择存储方式的权利。DDTP(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这种模式可以做到完全由个人主导,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设计,通过区块链的全流程追溯、防篡改、传递信任等特性,并引进权威机构的参与,助力更安全、可信、易协作的个人信息携带应用。
“DDTP能够打破传统模式的一些局限性。比如,这种模式不需要参与机构事先约定,也不需要依赖单一权威机构的推动,用户可以自己主导决定,灵活性非常强,数据传输也会更快。”马智涛对《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表示。
探索个人信息可携带权新模式
可以看到的是,愈发严格地规范数据使用逐渐成为国际共识。从2016年开始,国外多地都推出了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相关的法规,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可携带权也屡屡被提及。在此背景下,已经有一些商业机构、政府机构开始尝试个人信息可携带权落地。
近年来,国际上形成平台主导和政府主导两种不同的个人信息可携带权发展模式,代表项目为DTP(Data Transfer Project)模式和“MyData”模式。但这两种模式缺乏可信的验证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安全存储、可信传输、协同生产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记者了解到,国内通用的个人信息转移主要形式为数据在企业之间的直接传输,个人通常进行笼统的授权后,就再难把控和监测自身数据的传输和流转,在业务链条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个人数据在市场数据中的占比最大,超过了68%,但要真正将个人数据的价值释放出来,其难度系数也是最高的,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授权模式。”马智涛介绍道,在过去传统的数据授权模式下,要求用户分别对于数据托管方、数据应用方进行授权,然后两个企业之间需要协议支撑着数据的授权使用。在三重授权模式中,用户依然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位置,因为企业的行为完全受他们自身的利益所驱动,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并非完全透明。
而即将正式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强调了单独同意、目的限制、最小必要、公开透明等原则,这也迫使信息处理者必须探索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新模式。
马智涛认为,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确立,体现将个人信息权利还归个人的立法思路,赋予个人主动在企业间流转个人信息的权利。在运用创新技术探索个人信息可携带权的新模式上,中国新模式应当给用户选择存储方式的权利。同时,还需要解决个人信息验真、个人权利保障和信任机制的问题,以及个人信息在跨行业多场景下的协作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DDTP)应运而生。
据了解,DDTP由微众银行牵头成立的金链盟、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金融科技·微洞察等联合提出。与前文提及的DTP相比,DDTP有两项重要的差别:其一是分布式的,没有任何中心机构进行运作;其二,这并不是单一的项目,而是协议,“希望它成为通用协议,让具有大量数据的提供者以及有很多应用场景的数据接收方,能通过用户本身的授权进行数据传输。”马智涛表示。同时,DDTP因为区块链、云计算、AI能力注入,可以非常有效地应对解决可信传输、安全存储、协同生产三大难题。
DDTP在个人健康信息领域已有验证
据了解,在2020年,与DDTP核心机制相似的场景化方案,已应用于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项目。该项目让用户成为个人信息数据传输的核心,自主携带申报个人健康信息,通过可验证数字凭证上链,实现数据验证及健康码互认互换。截至今年6月,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项目已支持超9500万人次顺利通关。
马智涛表示,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项目验证了DDTP在个人健康信息领域的可行性。而相关技术和数据新基建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支持个人跨境数据的携带,还可提炼形成一种通用的数据携带模式,更广泛地应用在跨行业和跨企业的数据合作场景中。比如,从微众银行自身来看,将侧重于更加精准的场景,探索合规地使用不同产业的数据提升金融风控水平。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能力的基础上,解决数据安全存储、可信传输、协同生产的难题,让数据真正实现产权可界定,价值可存储、评估、流通,才能实现数据生产力解放。”马智涛表示。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