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施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决定对今年四季度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随其附征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以及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含其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实行阶段性税收缓缴。
近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的《健全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课题研讨会上,中制智库理事长焦新望发言表示,《中国制造2025》开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这句话现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制造业强国的实现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路径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的角度,金融促进科技创新,进而支持中国制造业由大做强,应该首先重点支持一批制造业细分领域里的专精特新头部企业,使他们成长成为国家级或是世界级的“隐型冠军”。
以下为发言内容。
金融、科技如何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相结合,既是一个老话题,但对当前中国来说,更是一个迫切的话题。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三大任务,首先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为什么难以支持实体经济?有学者研究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近年来多呈现产能比较落后,尤其传统制造业不能提供平均利润,所以金融没法支持。现在的情况来看,必须考虑金融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即便实体经济没有平均利润。金融和高科技应该研究一个问题: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如何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让它也有平均利润?
现在的情况和前几年有点不一样。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的一系列论述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对金融业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在此前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上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房住不炒。2021年3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与此同时,对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而言,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6月16日至18日在河南考察时表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持。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对比来看,实体经济立国的思想非常明显,也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大战略。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第一句话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这句话现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党的十九大报告打破了传统以一二三产业划分产业体系的做法,从实体经济和要素投入关系的角度赋予产业体系新的内涵,把产业体系从以往的三产领域,拓展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协同”。提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也再次强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我觉得,现代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是基础,后面三个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然也是相辅相成的。这个关系定位应该是研究产业、金融、科技相互循环的一个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讲实体经济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讲的是工业,讲工业也多数情况下是制造业。实体经济的80%是工业,工业的87%是制造业。所以,把握好金融、科技与制造业的关系是核心。
现在我们讲“五位一体”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但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还是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仍然是经济。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到2049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之前有两个阶段性目标:
一是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提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2035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第二步走的目标“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的时间点。
二是到2045年,乃至建国一百周年时,我国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即“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因此,制造业强国的实现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路径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具有了四大优势:一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产能;二是我国有全链制造,制造业所有的大类、中类、小类我们都有;三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四是我国有独特的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协同能力。这些,很多老的工业化国家也比不上。但是总体判断下来,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传统制造业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此后是信息化、智能化。前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上的制造业仍然属于传统制造业,而经过信息化、智能化赋能后产生了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分为先进制造业(如高铁、轿车)和高端制造业(如飞机、手机)。我国高端制造业当中的核心——程序——“大脑”部分受制于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心脏”部分也是依赖于别人。
所以说,我国是一个传统制造业的大国,但是还不是一个现代制造业的强国。高端制造业为什么不强?主要是因为很多原创性的东西没有。从科技、教育界的诺贝尔奖等等来衡量,我国颠覆性的创新、从零到一的创新很少。
我们做了7年中国制造强国论坛,论坛发布的制造强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课题组“制造强国指数”,有四个大的指标:规模指标、质量指标、结构指标、可持续指标。规模指标我国从2010年开始就是全球第一,但是后三大指标目前仍然落后于美国,落后于德国和日本。所以这四个指标平均下来,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阵营当中的第三阵营。第一阵营是美国,第二阵营是德国和日本,第三阵营是中国、法国、英国、韩国等。
为了强化“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这两个概念,我附带一句:中国也是一个军事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军事强国。因为这是相应的,国防、军事是依靠工业和制造业来支撑的。尤其现代国防是依靠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来支撑的。如果不是一流的制造业强国,当然就不是一流的军事强国。
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这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指引。
所以我认为,从产业基础和产业链的角度,金融促进科技创新,进而支持中国制造业由大做强,应该首先重点支持一批制造业细分领域里的专精特新头部企业,使他们成长成为国家级或是世界级的“隐型冠军”。
第一,“专精特新”细分领域里的隐型冠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水平。这些企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克服脱实向虚,由虚转实的重要主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先应从“专精特新”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开始抓起。实际上,类似的举措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了,开始强调“回归制造”、“再工业化”、“产业链安全”,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又加快了全球的制造业竞争格局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这一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就要有自己的杀手锏和更多的长板产业、长板产品。
第二,制造业正从过去大企业崇拜、大企业依赖转向重视专业化公司。我们未来更多需要的宁德时代(300750,股吧)、福耀玻璃(600660,股吧)这样的专业化公司;而不是像联想这样的贸易型公司,甚至连装配都不愿意做。我们过去有一个教训,即过多强调了装配制造、集成制造。我们什么东西都可以做,飞机、手机、汽车、火车都可以做,但是里边关键的部分全部是别人的。这叫集成制造,而不是基础制造。这和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路子正好相反。老牌工业化国家先是基础制造,从细分领域的专业零部件做起。我们一般称之为“四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但是我国家以往是在装配制造领域做得很好,装配制造虚胖,但是整个产业链脆弱、没有韧性、没有油水。所以,未来我国制造业就可能从装配制造走向基础制造,把“四基”做上去。
第三,从以往的模仿式创新、追赶式创新变成自主创新。现在要模仿人家也不让你模仿了,西方要搞“小院高墙”、“精准脱钩”。一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还动辄卡脖子。而且在很多领域里边你和人家也差不多了,没法互相模仿互相参考,因为都到了“无人区”。2021年7月2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推动加快培育发展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支持基础制造,提出“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和示范应用。”应该说,工信部这几年抓的这件事非常正确,效果非常好。
制造业的未来,从供给侧来看呈现两个趋势,一是数字化,二是智能化。这一块任务非常重,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因此不应只关注高新技术攻关,还要利用现有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那怕一点点技术,都会使得传统制造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从需求侧来看,未来制造业也呈现两个趋势,一个是服务化,一个是绿色化。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超越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产二产三产相互渗透,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同时,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整个制造业必须走出以往的高投入、高成本、高污染和低价格、低利润、低品牌的恶性循环。制造业的这些新变化,也当然是金融、高科技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王蕾)
“卡脖子”难题如何求解?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专属金融产品,继续深入推进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破解“专精特新”企业初创融资难
长按图片关注CWM50公众号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 2012 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www.cwm50.cn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