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财经
2021
11/04
10:36
亚设网
分享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11月2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科技界的盛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奖项叫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个奖项也被称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获奖人每年不超过两名,设立至今,共有3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今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有两位科学家,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就是其中一位。

投入航空事业70年,领导设计了歼8和歼8Ⅱ等系列高空高速歼击机,这次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之一顾诵芬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顾诵芬对航空事业的情结源于童年的记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的日本飞机轰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祖国贫弱,所以被欺负,这样的屈辱深深刺痛了顾诵芬,从此在他心里就悄悄埋下了航空救国的种子。1947年,高中毕业的顾诵芬报考了三所大学的航空专业,都被录取,最终他选择了到上海交通大学就读。

毕业后,面对国家的需要,顾诵芬告别家人离开上海,踏上了北去的火车。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顾诵芬参与了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然而,他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螺旋桨飞机,喷气式飞机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那个困难的年代,没有参考资料,顾诵芬想办法去图书馆里自学,缺少实验设备,他就自己动手想“土办法”解决。

新一代中国航空人秉持一股不服输的信念,决心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万难也要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1958年7月26日,歼教1飞机首飞成功,中国航空科研从此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歼教1完成之后,顾诵芬他们很快又接到一个新的挑战,要设计一架比肩世界最先进水平的飞机。

1964年,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只有理论,没有材料,在那段特殊又艰难的岁月里,顾诵芬和同事们铆足了劲,要与国外最先进的飞机制造水平试比高。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然而,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抖振,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好比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为了近距离观察飞机飞行时的抖振情况,找到问题所在,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已经年近半百的顾诵芬瞒着家人亲自乘飞机上天。

不仅战斗机瞬间的加速度对他的身体是个挑战,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两架飞机必须保持近距离等速飞行,间距10米甚至更近,这样的飞行,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连续三次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飞机的抖振问题。1979年底,歼8定型成功。此后的30多年,歼8系列飞机成为了我国国土防空作战的主力战斗机种,有力捍卫了我国的领空安全。

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顾诵芬依然忙碌,他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他希望年轻一代航空人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另一位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核技术跟设计飞机一样,是神秘又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这些小球是核燃料球,因为穿上了几层特制的“外衣”,它们都不再有放射性泄漏的可能,而这些貌似普通的小球,科技含量在全球核能领域都处于领先水平,这些成果与王大中院士及其团队数十年的耕耘密不可分。

六十多年前,中国的核能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王大中就是那个年代清华大学第一批反应堆专业的学生。

1960年,中国的核能发展基本为零,那时刚刚毕业留校的王大中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参与设计和建设中国的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

当时,由清华大学师生组成的整个研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叫这样一群从未见过反应堆的年轻人来设计建设一个核反应堆,摆在他们面前的无疑是一座大山。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没有先进设备,一切都要靠这群年轻人自己摸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一角,展台上几台手摇计算机,见证了那段艰苦岁月。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王大中与团队一起经过了6年的奋斗,设计建造起了新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开创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

正当王大中全身心投入到核反应堆技术研究的时候,国际上却出现了重大的核事故。这些事故让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要掌握最高标准、最安全的技术,这是王大中及其团队始终坚持的目标。瞄准反应堆安全这一个方向,王大中在先进核能技术的研发领域耕耘数十年,主持研究、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实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作为一个科学家,王大中一直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紧紧瞄准国际先进核能技术前沿,他做出了研究方向的战略性选择,明确了未来三十年的技术发展路线。

王大中说战略的眼光往往源自于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也来自于集体的智慧,科研目标要跳起来摘果子,设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也要够得着,把勇于创新与务实求真做到了完美结合。

现在,我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正在沿着王大中和同事们曾经设计规划的目标,从无到有走到了领跑世界的前沿。王大中和一代又一代的核能工作者,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为我国的核能事业带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焦点访谈:又到星光闪耀时

从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爱国、创新、奉献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看到了他们身上科学家精神迸发出的力量。这次大会除了节目中提到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评选出了264个项目,另外8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我们要向所有获奖的项目、组织和个人表示祝贺。经过多年发展,科技奖励已经成为我国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全民族奋斗不息、创新不止,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