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此前深圳各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人头攒动,现下几个月,不动产登记中心多数情况下都冷冷清清,少有购房者和经纪人前来办理业务,而二手房成交量也达到了今年以来的十连跌。
在逐渐冷清的市场中,购房者的焦虑情绪也有所缓解。购房者陈民告诉记者,转购为租,腾挪户口,提升积分,抓住难得的买新房窗口期,是其现阶段的重要事务之一。
深圳楼市向来敏感,9月、10月均有重磅利好,但短期深圳楼市预期未有改变,二手房成交量仍在持续下探,不过降幅已在收窄,新房也在火热抢跑。
二手房拐点将至?
购房者和交易中心的现状反映在数据上,是持续下跌的成交量和不断下调的挂牌价格。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数据显示,10月深圳全市二手住宅过户套数为1605套,环比下滑9.1%;二手住宅成交15万平方米,环比下滑11.2%。10月二手住宅过户套数为2012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而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亦呈持续下降态势,10月深圳二手房网签套数1777套(含自助),同比下降69%,环比下降10%。根据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深圳常住人口1756万人。作为对比,根据北京住建委官网数据显示,10月北京二手房成交9340套。北京常住人口2189.3万。此外,在长达半年的博弈中,业主开始示弱。乐有家门店数据监控显示,10月深圳全市二手住宅挂牌价呈现大面积绿,绝大部分片区环比均下跌,跌幅多在0.5%-1.5%之间。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深圳二手房成交量的持续下探依然是政策严控的结果,对短期内的房价预期产生了直接影响。换言之,如深圳前海扩容、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等城市性利好对于楼市来说是长期影响,但短期内政策依然是左右市场走向的重要砝码。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9月、10月出现的利好,虽然未能直接带动成交量上升,但对于二手楼市筑底还是有帮助的。“10月二手住宅成交量下滑跌幅已比前两个月有所收窄,从中介协会每周打印二手合同的情况分析,打印量已比9月有所提高,再加上9月底开始市场成交气氛有少许回升,因此预计本轮楼市下滑走势已经接近尾声。”从深房中协11月1日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2021年第44周(10月25日-10月31日),深圳全市二手房(含自助)网签量已收复500套成交关口,一周网签量为556套,环比回升19.6%,节后网签量在持续回升中。而记者近期观察的反应楼市冷热度的法拍市场也有所回暖。刚刚结束竞拍的一套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的中粮锦云花园法拍房,吸进近万人围观,4人报名,最终以高于参考价约30万元的价格成交。叠加近期网签回升预期,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购房者关注点或将再度回到二手住宅市场。深圳某二手房小区 每经记者 甄素静 摄新房火热抢跑与二手房成交呈持续下降态势不同,深圳新房供应相较之前可谓充足,捂盘惜售现象减少,市场成交也十分旺盛。据乐有家研究中心统计,10月深圳一手住宅网签上涨至4712套,环比上涨41%,同比上涨2%。
4712套,是近半年内新房成交的第二高。
成交量攀升,与开发商积极推售和抢收策略也有一定关系。
一位头部开发商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第四季度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营销口卖房,一进入国庆节后便正式启动了大规模营销活动,创造“购房节”,且活动会持续多月,尝试各种渠道营销方式。而且不止在深圳,该购房节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抢收。
第一太平戴维斯表示,2021年度深圳住房实施计划中计划批准预售和现售商品住房面积为600万平方米,根据前三季度市场供应情况,预计仍有约225万平方米供应有待释放。在此背景下,预计第四季度新批预售速度或将加快,供应量随之增加。
而就在前一日,位于南山区蛇口和华侨城片区的两大豪宅积极入市,成为11月深圳首推的两个盘。
其中,蛇口南山临海揽山御园获预售,推251套住宅,建面约106平方米-226平方米,价格区间在约10万-12.98万元/平方米;南山深铁懿府2期,共648套住宅,毛坯交付,价格为8.8万-11.7万元/平方米,均价约10.3万元/平方米。而这两个盘,也曾让购房者等待许久,市场上亦不时传出其将入市的小道消息。
对于现阶段购房者如何置业,第一太平戴维斯深圳公司董事总经理吴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对于刚需或改善型购房者来言,是难得的窗口期,特别是有名额、有资金的购房者,认筹摇号优质地段新房是不错的选择。此外从深圳集中供地成交情况来看,分化将是关键词,特别是开发商预期信心不足的地块,未来市场参与度也将大大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将于11月25日开始,将出让11宗地块,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92万平方米。至此,2021年度深圳计划供应的38宗住宅用地已全部公示,总计向市场供应建筑面积546万平方米,与2020年相比基本持平。
记者|甄素静编辑|陈梦妤 卢祥勇 盖源源 王嘉琦
校对|孙志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