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经济增速迷思

财经
2021
11/05
06:33
亚设网
分享

告别经济增速迷思

【高谈闲论】

中国经济短期内增速放缓更多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主动调整的阶段性冲击和对国际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调整。

高德胜

最近,财经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讨论非常热烈。不少论者聚焦于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下滑,断言中国经济增长在加速放缓,且这种放缓正在成为一种趋势,由此不同程度流露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

这样的分析在技术层面有一定道理,但太过纠结于短期的经济表现和增速的变动,就可能把阶段性问题有所夸大,难以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与大趋势。而在这些观点背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旧的增长模式的惯性思维以及对于增长速度的迷思,而忽略了中国经济处于国际、国内两个深刻变局下,增长的方式与底层逻辑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大背景。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当前增速的下滑,更多是一种短期现象,反映了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与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转换、经济结构的主动调整、“双碳”目标下增长动力转换等战略性调整相互叠加的结果。从全局的视角观察,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调,是一种良性和健康的调整。

放在全球增长的背景下,由于疫情一波三折的困扰,世界经济复苏依然步履艰难。中国三季度增速快速下滑,主要由于基数效应。横向比较世界大型经济体,即使单从三季度看,4.9%的增长仍然是最高增速。如果从全年走势看,今年前三季度9.8%的增速,在世界也是一骑绝尘。

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主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规范整肃,对互联网巨头的垄断行为加强了监管和重拳处罚,全面清理校外培训行业,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政策,对高能耗行业进行了大力限制和压降。

这些重大举措着眼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内生动力,增强竞争活力与创新动力(310328)。这些关乎社会公平与促进“共同富裕”的改革,正在全面重塑中国经济的结构与增长的底层逻辑。此时推出这些改革举措,时机是恰当的,虽然短期内带来经济增长放缓的阵痛,但这种代价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发展阶段,发展的指导方针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即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对增速的追求已经让位于对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追求。因此我们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应更多地考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动力以及对环境、对社会的正向效应等方面。

在经济增长9.8%的情况下,今年一到三季度,居民收入同比增长9.7%,企业利润增长22%,国家财政增长高于18%,这个成绩单非常优异,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素和态势非常可喜。

在全球经济增速陷落的大背景下,中国追求更高增速是不现实的,也未必在经济上更划算。中国贡献了世界30%左右的工业制成品,但始终面临资源不足的瓶颈,原材料、基础能源等对外依赖程度很深,却在很多商品的国际市场上不具有定价话语权。例如,我国今年前三季度进口价格指数上涨18.2%,出口价格指数只上涨5.7%。如果不能保证出口价格的等幅上涨,那么继续扩大出口,我国企业将承受较大损失,此时一味追求出口增加就不是明智的选择。

如今国际需求纷纷转向中国,但企业的订单要不要接,接多少,要以能够盈利为标准,不能赔本赚辛苦。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应量力而行,以资源和环境可支撑为底线,以实现较高效益为标准。

对中国经济增长持担忧论者,忽视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这种韧性来自中国经济的超大体量、规模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优势、广阔的产业纵深与回旋空间,还深深根植于底层和草根经济的顽强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不断从传统的投资拉动转向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短期内增速放缓无需多虑,它更多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主动调整的阶段性冲击和对国际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调整。只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就能够始终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

(作者系独立经济观察人士)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