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盲目抢购的“羊群效应”,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做好舆论引导,全方位、多角度一再重复放大理性的声音。
文/迟道华 编辑 徐秋颖 校对 陈荻雁
▲11月4日下午,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一些地区出现抢购粮油米面的情况,专门作出回应。图/农业农村部网站截图
超市几百个推车不够用、有市民一次性购买600斤大米、商超及时补货保障供应……据媒体报道,近日,一些地方仍然出现抢购现象,排队购物结账在一些商超上演。
其实,自从商务部“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的通知发出不久,为避免民众误读,相关负责人及时作出回应,明确通知“目的在于督促各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货源组织”。而后,多地商务局也发声呼吁“理性购物”“无需抢购”“不必过于紧张”。不少媒体也发文解疑释惑。
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告别“短缺经济”,物资供应就从来不是问题,但这些年来,也曾经屡屡发生“抢购”“囤货”事件。从过往类似的情况来看,很多人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但往往一旦进了商超,看见别人在抢购,也就开始跟风抢购。这背后其实很大的因素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的“羊群效应”——当一只羊干什么,其他羊也盲目从众,模仿学习。
▲资料图。图/IC photo
当年日本福岛核辐射污染发生后,民众排队去超市成箱抢盐;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及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部分民众囤积大米、面粉等,与此次超市抢购物资,如出一辙。事后也都证明,抢购的物品并没有如之前预料的成为“短缺货”。而部分人自以为的“先见之明”,不但没有便利生活,反而面临抢购的物资占用居住空间、保质期有限、退货难等一系列问题。
但社会心理机制如此,即便面临这般风险,即便有这么多过往“跟风”教训,仍然会有人盲从抢购。
所以说,并非所有参与抢购物资的民众,都相信谣言,都受到了误导。而是,当少部分人凭着“信以为真”的热情,屯米屯面囤油,急着往家“搬货”时,邻居、同事、朋友、乃至路人也就开始“坐不住”了。他们倒未必真轻信了谣言,只是在某种氛围带动下,在恐慌心理的督促下,做出了让自己最有安全感的选择。
这里有着人性驱使的原因,所以对参与抢购的行为也不应过于苛责。而打破盲目抢购的“羊群效应”,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做好舆论引导,全方位、多角度一再重复放大理性的声音。
对此,商务部及时作出解释,多地商务局也发声呼吁,都是在为这股“跟风潮”降温。而针对一些地区出现抢购粮油米面的情况,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11月4日也专门作出回应,“我们国家粮食是产量丰、库存足,……保供稳价的基础十分牢固。”
除了权威部门发声,各地方也需要及时跟进,加大声量。相关商超除了备好物资,保障供应充足,也需要做好顾客引导,让顾客理性消费,不能只看生意红火,而不顾社会影响。
总而言之,简单来说,就是“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不要抢购、无需抢购、没必要抢购”。除了媒体的呼吁和引导,相关各方都需要参与进来,大声说话。
(娄在霞 HN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