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间,海底捞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表示,将于今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此次关停门店不裁员,将妥善安置涉及门店的员工及管理层。
当晚,“海底捞将关闭300家左右门店”的话题很快冲上微博热搜。
11月5日晚上,海底捞还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致关心海底捞的朋友”的一封信,表示部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主要源于2019年开始的快速扩张策略。资料数据显示,2019及2020年全年海底捞分别新开门店308家、544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299家,截至2021年6月31日,全球门店总数达1597家,此次海底捞将大约关停近1/5门店。不过,在减掉即将关停的约300家之后,海底捞门店总数仍在1300家以上,依然是中国最大的连锁火锅餐饮企业。
信中提及了因快速扩张造成经营未达预期的几个表现:部分新开门店选址不合理、内部组织架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这也是此次启动停业整合行动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积极安排相关员工后,关闭部分业绩不理想的门店,是一种更务实的企业态度、也是一种更值得尊敬的经营勇气,有助于改善海底捞的净资产回报率、增强自由现金流,对于各方都是去芜存菁的选择。”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外出消费的需求旺盛,海底捞等餐饮企业也因势利导,快速扩张,而在疫情及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冲击下,整体市场的消费逻辑出现变化,海底捞此前的部分扩张布局就不再具有理想的机会成本。“目前来说,海底捞的品牌在火锅市场仍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海外市场。”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选址草率,让海底捞整个门店的营收翻台率达不到既定目标。同时,整个组织架构还不能匹配越来越高强度的竞争。“不过,综合来看的话,海底捞断臂求生应该是比较正确而睿智的一种做法。”
海底捞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将由执行董事、副首席执行官杨利娟全面负责“啄木鸟”计划,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包括海外门店,果断采取措施进行整合。同时,海底捞将着手重建和强化部分职能部门,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在科学考核各部门的前提下,持续向员工传达企业文化及“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并大力倡导爱和信任为核心的奉献精神。
海底捞方面表示,这一举措延续了今年以来,海底捞进行的内部架构调整做法。今年8月,海底捞2021中期业绩报告披露,已将区域统筹教练模式改进为区域经理管理模式,同时董事会新增七位执行董事和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新增的执行董事基本是由一线员工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
至于停业整合行动开始后,涉及门店的员工如何安置问题,公告表示此次关停不会进行裁员,“将在集团内妥善安顿相关门店之员工及管理层”。
据了解,海底捞将为门店管理层提供其他发展机会,或视情况纳入“蓄能池”,从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提高岗位管理和经营水平;普通员工进行内部调配,充分尊重员工意愿,让其选择到其他门店上班。
公告还表示,在“啄木鸟”计划取得成效、公司经营状况全面改善前,公司将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平均翻台率未达到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分店。这也与创始人张勇在今年6月份提出的观点一致——“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
作为国内餐饮连锁化典型代表,海底捞在过去两年经历了门店规模的高速增长。但是餐饮行业整体受包括疫情在内的多重因素影响比较大,新开门店发展情况未达预期。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采取的停业整合方式,是“进三退一”,意在整编提质,符合企业螺旋上升的商业规律。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夯实基础才能支撑起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海底捞在官方微博的发布最后也表示:“我们在此向大家保证,海底捞1000余家门店服务员的笑脸依旧灿烂。”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