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网友发现,支付宝中的“借呗”已更新为“信用贷”,并明确提示由银行提供服务。额度、利率等都是该金融机构独立审批的结果,申请的贷款资金也由该金融机构发放。
支付宝借呗方面回应称,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并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显著标识出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区隔。在品牌隔离过程中,用户的服务体验不会受到影响,开通、查账、计息、等核心流程不会发生变化。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0月份曾表示,在支付业务方面,去年底以来,金融监管机构要求断开支付工具与其平台上的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使支付业务回归本源,未来将继续强化支付领域监管。
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
近日,部分网友发现,支付宝中的“借呗”已更新为“信用贷”,并明确提示由银行提供服务。额度、利率等都是该金融机构独立审批的结果,申请的贷款资金也由该金融机构发放。
对此,支付宝借呗方面回应称,借呗已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由蚂蚁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并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显著标识出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区隔。在品牌隔离过程中,用户的服务体验不会受到影响,开通、查账、计息、等核心流程不会发生变化。
借呗方面表示,“信用贷”页面展示的信贷服务全部由其他金融机构独立经营,其授信额度、利率由服务提供方根据用户信息动态审批决策,不受此次品牌隔离工作影响。后续如用户信用记录、资质信息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变化。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借呗”品牌隔离实际上是对信贷服务的底层实施了“穿透”,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服务背后的实际提供方,究竟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其他机构,能够帮助金融消费者在申请相关服务时更好地作出选择和判断;同时,品牌隔离举措有利于提升金融营销宣传的合规性,也能够助力平台方、资金方等不同参与主体厘清各自的权责。
资深金融分析师王蓬博分析认为,借呗原本就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蚂蚁集团联合运营的信贷服务,但原先统一标挂为了“借呗”品牌。品牌隔离举措,能让“借呗”品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形成隔离,方便用户更充分地了解信贷服务提供方的信息,避免产生品牌混同。
“花呗”“借呗”仍在整改
今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并公布整改方案。其中第一项内容即是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
蚂蚁集团也公布了其制定的数字金融平台自律准则。自律准则包括理财、保险、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者贷款、芝麻信用五个板块,强调平台应保障数据安全、理性借贷、打击诱导营销和保护用户隐私等,平台建立严格的机构准入、清退机制,并接受社会监督,开放投诉通道。
今年6月,蚂蚁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后,将按照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业务整改方案,有序承接两家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自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起1年过渡期内,两家小贷公司实现平稳有序市场退出。
彼时,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整改方案,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6个月内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整改完成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所发放的消费信贷,不再标挂“花呗”“借呗”名称。
该负责人表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后,将按照蚂蚁集团消费信贷业务整改方案,有序承接两家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自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起1年过渡期内,两家小贷公司实现平稳有序市场退出。过渡期内,蚂蚁集团也将按照监管要求妥善做好小贷公司存续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处理工作,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今年9月,花呗将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广泛关注。在9月22日发布的公告中,花呗表示:花呗所属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作为与银行同列、同受银保监会监管的持牌金融机构,其服务记录信息也需像银行借贷信息一样,纳入征信系统。该公告称,花呗已引入多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
央行行长易纲10月份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监管大型科技公司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分享中国对大型科技公司的监管实践时曾表示,中国持续弥补监管制度的“短板”,陆续出台了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措施。相关举措集中体现为以下三条监管实践:一是金融作为特许行业,必须持牌经营。二是建立适当的防火墙,避免金融风险跨部门、跨行业传播。三是断开金融信息和商业信息之间的不当连接,防止“数据-网络效应-金融业务”的闭环效应产生垄断。
易纲表示,在支付业务方面,去年底以来,金融监管机构要求断开支付工具与其平台上的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使支付业务回归本源,未来将继续强化支付领域监管。审慎监管方面,将落实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实施并表管理,规范关联交易,加强审慎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方面,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个人征信等金融业务持牌经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