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10日电 题:碳减排支持工具既不是降息,也非降准
作者 明明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究所副所长
从研究建立到落地,历时近3个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
碳减排支持工具尽管并非完全是再贷款工具,但与再贷款工具特征较为类似,属于类再贷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与再贷款工具的发放方式相同,而不同于MLF(中期借贷便利)和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的操作方式。其次,碳减排支持工具期限为1年(可再展期2年),央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再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目前仅限于全国性金融机构。最后,金融机构自担风险,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后,11月8日债市震荡,利率先上后下,原因或在于碳减排支持工具带来宽信用预期和MLF续作不确定性的扰动。
尽管碳减排支持工具一方面在价格层面有优惠,另一方面也的确起到投放基础货币的作用,但我们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既不是降息,也非降准。
在价格层面,碳减排支持工具并非降息。首先,碳减排支持工具利率并非政策利率,该工具不以GMLF(绿色中期借贷便利)形式推出的目的就是防止市场产生定向降息的解读。其次,尽管碳减排支持工具具有资金价格优惠,但该工具总资金利率和银行综合成本优惠力度并不显著。
在数量层面,碳减排支持工具并非降准。首先,碳减排支持工具未设总体规模,意在淡化投放数量和总量宽松的含义。其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位让碳减排支持工具更多体现宽信用的意图,而非用于释放流动性。
近年来,主要金融机构绿色贷款增速持续提升,而促进碳减排是绿色贷款的核心要义。根据央行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季末高1.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
绿色贷款惠及的行业逐渐多元化,但主要用途仍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碳减排支持工具或将助力宽信用进程,但在“小而精”和“做加法”的要求下,碳减排支持贷款规模或低于绿色贷款规模。在具体规模的测算上,预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投放规模约为每季度3000亿元以内,但需观察支持范围的变化。
我们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定位为长期工具,短期对债市影响偏中性,但需关注其对于基础货币和流动性影响的不确定性。中长期而言,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将增加新的贷款投放渠道,对债市形成一定压力。(中新经纬APP)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