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亮股份(002203.SZ)或迎来其第四次扩张机遇。
作为铜加工企业,海亮股份依靠全球供应链等优势,克服铜原材料涨价,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43.52%、70.09%。
近日,为开拓新能源领域,海亮股份公布拟投资89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同时正论证国外建设年产10万吨铜箔项目可行性。上述项目投产后,海亮股份将大规模进军新能源产业链。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海亮股份正处于第四次周期性扩张期。此前十几年公司经历三次营收大幅增长,几乎间隔均在五年左右。此次海亮股份主动进军新能源领域或将缩短业绩周期。
目前海亮股份国内外共有十九大生产基地,借助规模、全球供应链优势,以及进军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公司的盈利能力或将持续增加。
89亿投建锂电铜箔抢抓扩张机遇
“双碳”背景下,海亮股份拟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核能等新能源领域,开发、生产其所需的铜基新材料,作为公司又一项重要发展方向。
11月7日晚间,海亮股份公告,拟在甘肃兰州新区设立控股子公司——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暂定名),投资人民币89亿元(其中流动资金20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暂定名)。
项目分三期建设,每期5万吨。项目投产后,公司将形成锂电铜箔12万吨/年,标准铜箔3万吨/年。并且公司此次项目产品主要为6μm、4.5μm锂电铜箔,满足锂电池高性能极薄铜箔需求。
同时海亮股份正进一步加快境外铜箔市场详细调研,全面论证欧美、东南亚地区建设年产10万吨铜箔项目的可行性;公司还将积极寻找优质的铜箔生产企业的合作和并购机遇。公司海亮集团将向新能源铜基材料倾斜资源,可通过认购公司定增股份或对该项目公司增资等方式,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要。
此前海亮股份主要产品为铜管、铜棒、铜排,广泛应用于空调和冰箱制冷、建筑水管、海水淡化、舰船制造、核电设施等行业。不过近年来,积极研发新产品,其产品已进入新能源汽车、风力光伏发电、电子通信、半导体、军工等战略性新兴行业产业链。
今年上半年其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海水淡化、工业系统、铜水管等领域的产品销量近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4.08%,17.70%、39.60%、28.47%、16.05%。
此次项目投产后,海亮股份将进军和深耕新能源产业链,拓展产品应用领域,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公司发展潜力。
克服原材料涨价净利增七成
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管棒生产企业,海亮股份深耕铜加工行业30余年。
在铜行业周期性下,海亮股份近十几年来共抓住了三次机遇,使得规模大增。第一次,2005年和2006年海亮股份营收分别迈过30亿元、60亿元关口;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大增后,公司营收迈过百亿关口;2016年起跳后,2018年突破400亿元关口。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海亮股份的业绩周期大约在5年左右,而由于疫情因素影响,时间缩短至两年左右,公司再次显现爆发式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海亮股份实现营收495.37亿元,同比增43.52%,净利润9.23亿元,同比增70.09%。
值得一提的是,海亮股份两次成功在景气度上升之前完成重大收购。其中2014年以6.6亿元收购海亮环境100%股份、2016年以1.19亿欧元收购诺而达铜管100%股权、2019年以1.19亿欧元整合KME集团旗下铜合金棒和铜管业务。
目前公司在浙江、上海、安徽、广东、四川、重庆等国内省市及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越南、泰国等海外国家拥有十九大生产基地,公司规定今后国内每个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必须在10万吨以上。
海亮股份作为铜加工企业,主要盈利模式为通过相对稳定的加工费获取毛利。而依靠上述规模优势、全球供应链优势,以及进军新能源汽车、风力光伏发电等战略性新兴行业产业链,公司克服了原材料涨价的成本压力。
今年前三季度海亮股份毛利率达3.91%,较去年末的3.61%进一步提升。
并且海亮股份还在进一步提升产能并改造生产线,精密铜管产能增加有可能接近翻番。
今年海亮股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精密铜管低碳智能制造技术首条生产线已投入试运行。根据公司可行性研究测算,该成果全面应用后,公司精密铜管生产能力由79.8万吨增加至131万吨,经营业绩在现有基础上增长超14亿元。
上述项目实施,将使海亮股份产品成本优势更加突出。
(文章来源:长江商报)
文章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