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记者 | 王飞 林伟萍
·编者按·
当北交所开市,中国资本市场将随之翻开新的一页。
因为有了北交所,在企业层面,“专精特新”类中小企业有了便利融资与加快发展的“专有平台”;在风险投资方面,科技创投项目可以在创业板、科创板以外多了又一个选项,出海上市的必要性降低;在资本市场层面,北交所可能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成为中国新科技龙头的摇篮,并让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在投资者层面,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者都多了一个寻找好公司的新去处。
为了迎接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的历史性时刻,《红周刊(博客,微博)》专访了部分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券商、公私募和外资等机构投资者,并做了普通投资者的意向调查,市场各方均在积极备战北交所。
有投资人表示,积极参与北交所的投资,“北交所和上交所、深交所是并列的,从这个力度上看,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肯定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而且,北交所首批公司虽然规模普遍较小,但业绩成长性不错,同时平均估值水平也仅为创业板和科创板的一半左右,未来有较大概率迎来价值重估行情。
外资、公募等机构抢北交所开市先机
改基金合同、设新产品、加强投研等成当下急务
KIP资本管理合伙人扈景植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的设立给风险投资提供了巨大的利好机会,“作为一级市场投资者,我们非常看好北交所推出所带来的机会,我们期待北交所逐步发展成为模式创新或科技带动创业公司的最好的IPO基地。”
他指出,“以前在美国、香港等地上市的中概股,将来很有可能选择北交所,或者中国本土市场。我们投资的好几个相关项目也在考虑在北交所上市。”
因为距离北交所开市只有几个交易日,许多投资人都在忙着开户、修改基金合同等,以及时参与北交所的交易。
深圳一家要求匿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写拟登陆北交所公司的相关研究报告。他介绍说,公司目前在管理的23只产品正在陆续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因为很多产品是集合式的,需要很多投资人签字、改合同,所以进展缓慢。我们近期也在筹备发行新的主题产品,将用于北交所交易。”
处于这种状态的机构不止他一家,嗅觉敏锐的公募基金早已先行一步。截至10月18日,广发、万家和易方达等8家公司率先申报了首批北交所主题基金,中信建投也于11月4日申报了相关产品。此外,景顺长城、南方和招商等6家公司还申报了“专精特新”主题基金。《红周刊》记者从部分基金公告中了解到,它们投资组合中股票、存托凭证资产的投资比例为基金资产的80%-95%,其中,投资于“专精特新”主题相关的证券资产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对比北交所9月17日宣布可以预约开户,上述公募基金仅用时一个月就推出相应的产品,可谓神速。
而且,未来公募基金会有更多产品和资金投向北交所。华夏基金股票投资部高级副总裁顾鑫峰向《红周刊》记者表示,公司已经申报了对应主投北交所的主题基金,并进一步指出,“市场是动态发展和变化的,目前北交所尚未开市,流动性无法准确判断。但我们预计,伴随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入场,未来北交所可以容纳的资金将会越来越多,总体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稳妥地逐步提高投资金额和比例。”
此外,公募基金在投研力量上也做了积极准备。万家基金基金经理叶勇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我们已经在积极深化北交所公司的研究覆盖,全部北交所公司都会纳入公司现有的整体权益投资研究体系,按照行业划分由研究员进行跟踪覆盖。”
相比上述机构的布局,一些机构已经率先参与精选层的投资,北京金长川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长川资本”)就是其中之一。金长川资本总裁刘平安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主要做精选层公司公开发行时的战略配售,在它们转到北交所之后,也会参与再融资等。截至目前,我们已参与了包括连城数控在内的15家公司的战略配售。”
普通投资者们同样意识到北交所开市的价值。天风证券投行委成长企业部业务董事赵若凡向《红周刊》记者介绍,据其负责经纪业务同事的反馈来看,投资者对北交所的开户还是很热情的。
为了满足交易需要,券商的交易系统也已准备就绪。银泰证券股转业务部总经理张可亮表示,“相关的系统升级测试都已经完成,保证正常交易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不同券商各有侧重,比如在新三板领域占有优势的券商行动较快,针对北交所市场已经做好了组织架构、考核体系方面的调整,开始重点布局。也有一些券商虽然在积极应对,但可能还处于跟随状态,这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扩散的过程。”
对外资、公募、私募、券商和普通投资者而言,北交所开市都意味着全新契机的到来。
这样的契机也“扩散”到一些“非主流”机构,并被他们放大。《红周刊》记者于近期频频接到一些声称某某机构人士的电话,它们都会以北交所股票为“卖点”引导记者入群。比如“是××先生吗?我是××证券的××,北交所开市在即,我们老师会分享三只个股,现在我可以拉您入群吗?”
当然,也有的机构不着急“抢第一棒”。百创资本向《红周刊》记者表示,其风格偏好是市值500亿以上或者每日成交量也要大几亿的公司,目前主要是以行业龙头或者细分行业龙头为主,毕竟它们兼具确定性和成长性。
广东潮金投资总监刘跃也表示,“可能要等到北交所50指数出来、已经精选好优质股票后,我们才会进入。就像科创板,非科创50的股票一般不会进入我们的股票池。”
参与打新
重在“自下而上”研究企业
在北交所各参与主体摩拳擦掌之际,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官网显示,恒合股份、科达自控和晶赛科技等10家公司于11月10日率先推出了北交所上市公告书。据《红周刊》记者梳理,这些公司均将在11月15日正式登陆北交所。另外,根据相关规定,精选层在交易的71家公司也将“平移”至北交所。也就是说,北交所将有81家公司在11月15日与投资者“见面”,这也意味着打新会是一大热门。
据《红周刊》记者发起的抽样调查显示,67.07%的投资者会参与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打新。其中,拟用打新资金占股票资产比重10%以内的投资者占比47.27%,占股票资产比重10%~50%的投资者占比32.73%,占股票资产比重50%~100%的投资者占比20%。整体来看,投资者参与打新的氛围浓厚,且“试运气”的投资者不少。
机构方面,有投资人表示可放心去打新。杭州斌诺资产基金经理芦斌向《红周刊》记者表示,“据我们观察,自北交所设立官宣后已有5只新股登陆精选层,目前累计涨幅在48%以上,无一破发。这在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频频破发的环境下走势显得尤为独立,但也说明市场对精选层特别是北交所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上述新股发行市盈率相对合理,引发了投资者的购买意愿。参考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我们认为,市场虽然会出现阶段性追捧,但长期看影响股价的核心仍然是企业本身的价值和成长性。未来北交所标的有可能出现结构性分化行情,对于我们而言,价值成长类标的本身也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有核心技术、行业附加值较高、能够建立强大竞争壁垒、预期未来发展空间足够大的上市公司,我们会选择估值相对合理的公司进行新股申购。”
翎展投资执行事务合伙人、投资总监刘红也有相似观点。他认为,“考虑到A股市场新股上市初期普遍估值较高且波动较大,我们将在综合考量IPO公司发展前景和估值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北交所打新。中签新股上市后如果涨幅较大,市值达到预期,我们就会及时兑现收益。”此外,刘红表示,其一直以来就对新三板的公司保持了高度关注,也储备了一批“专精特新”的优质标的,在投资实践中会以“自下而上精选个股”为主,寻找合适的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
刘平安则指出,北交所上市新股估值不高,“比如现在首批的80多家企业,首发的市盈率在25倍左右,而在国庆节过会的16家企业平均市盈率只有17~18倍左右。”
在看到北交所公司估值不高的同时,也可以采取“择优打新”的策略。顾鑫峰表示,“我们参与北交所打新,不是每个标的都会参与。我们会根据公司基本面情况,对于中长期看好的部分个股进行打新。即使没有中签,如果中长期看好的标的二级市场价格合适,我们也会考虑直接参与交易。”
格雷资产董事长张可兴建议投资者,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如果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错可以当天卖掉。“当然,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如果中签的新股自己非常熟悉,即使已经涨了一两倍还觉得被低估了,这样的股票长期投资也是没有问题的。它中间有所调整,可能也是提供了加仓的机会。
首批上市公司
质量与估值存较大“剪刀差”
仅从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的业绩来看,绝大多数表现优异。据《红周刊》记者梳理,精选层71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几乎全部实现盈利,仅诺思兰德、殷图网联两家亏损。截至去年底,更是70家公司实现盈利,仅诺思兰德一家亏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的盈利规模普遍较小,除贝特瑞(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90亿元)、颖泰生物(2.98亿元)、同力股份(2.47亿元)、长虹能源(2.03亿元)、吉林碳谷(1.79亿元)、连城数控(1.77亿元)和翰博高新(1.04亿元)7家公司外,其余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均在1亿元以下。
对此,有机构人士向《红周刊》记者介绍说,相比创业板和科创板,北交所定位就是“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所以营收、盈利规模普遍较小是正常现象。
而且,盈利规模小可能恰恰证明它们有一个很大的成长空间。刘平安表示,“虽然我们有6个月的限售期,但我们还是希望陪伴企业时间稍微长一点,至少有个两三年的时间。因为这些企业的盈利规模较小,一旦公开发行融资了几个亿,我们认为,在未来2~3年它们会有一个很好的成长性。毕竟它们渡过了各种风险环绕的创业阶段,已经进入到风险相对比较低的高质量增长阶段。即使从目前这些公司的价格来看,开市稳中有升的概率更大一些。因为相对精选层,北交所的个人投资者的门槛由100万元降至50万元,所以个人投资者的规模可能较之前有一倍甚至两倍的提升,因此北交所开市的活跃度和流动性或者说换手率要比精选层好得多。”
刘平安同时表示,“原则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我们都会投资,但我们更看好其中的三个赛道:一是信息科技,包括云计算、大数据、5G、AI、物联网等;二是生物医药;三是高端制造,目前这也是国家‘专精特新’重点扶持的对象,我们其中投资的半数都是这类企业。”
世诚投资合伙人彭希曦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比较看好科技成长方向,主要集中在机械、医药、电子等行业。”
从估值角度看,这些公司似乎同样具备较大的成长性。据《红周刊》记者梳理,截至11月11日收盘,这71家公司的股价虽然在近期积累了较大涨幅,但其平均的市盈率为37.30倍(TTM,已剔除负值),远低于同期创业板公司的82.39倍和科创板的89.73倍。
对此现象,张可兴指出,从绝对估值对比来看,目前这些股票确实是比较低估的。因为这些公司更像是传统意义上风险投资的定位,在高风险的同时也享受更高成长性,所以,理应享受一个更高的估值。
综合部分机构观点,随着北交所各项制度安排的到位等,这些公司与创业板、科创板公司估值的“剪刀差”会越来越小。
张可亮则建议投资者,参与北交所投资应对北交所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知,让其成为一个适合价值投资的市场。“希望北交所能够行稳致远,让更多的真正‘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能够融到资,快速的扩大规模,并让北交所(新三板)成为我们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
如果投资者“借道”公募基金投资北交所,叶勇的建议是:一是需要认识到北交所与沪深两市的差异,前者行业特征上以制造业、信息技术行业为主,公司上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高成长、高收益、高风险并存;二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投资北交所的基金尤其要注重长期持有、价值投资,不要过于关注短期的市场投机,基金收益高、投资者却不赚钱的例子比比皆是。“总之,精选个股、长期持有,是我们认为最适合投资北交所的策略。”
(本文已刊发于11月13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本刊记者何艳、刘增禄、曹井雪对本文亦有贡献。)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