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员 李冬明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揭牌开市。首个交易日,81只北交所股票合计成交95.73亿元。10只新股平均较发行价上涨199.80%,N同心大涨493.67%,N大地、N志晟、N晶赛涨幅均超200%。
这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继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后,我国资本市场崛起第三极。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进一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徐明在开幕式致辞中用了八个字概括北交所——包容、精准、创新、活力。北交所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形成特色的关键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下,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不断提升市场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契合度和适配性。
为什么需要包容?
因为北交所定位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相比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市场,北交所服务的企业,在生命周期曲线上位置更靠前,体量更小,抗风险能力更低,更需要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快速发展。相应的,交易所对上市标准、信息披露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都需要做出适应企业早周期特点的制度安排,以规则的包容和弹性,为企业发展留出从容的空间。
为什么需要精准?
制度创新是最大的红利,资本市场的每一次历史性改革,都会衍生出一个个造富神话。但造富并不是资本市场的唯一任务。造福企业,造福整个经济活力,才是其根本职能。特别是对于北交所来说,身负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任,更需要紧密围绕功能定位,精准聚焦优质小微企业,提升市场含金量的成色,以此吸引资本活水,完成对中国优质成长资产的深入挖掘和科学定价。
为什么需要创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发展实体经济,提升自主科技能力,需要大量创新能力强、重视研发的中小企业,以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与主板市场的包罗万象不同,北交所更为侧重实体经济中实打实的科技创新。
北交所首批挂牌的81家公司,主要分布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中位数为1388万元,同比增长5.13%。51家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占比超六成,16家公司研发费用增速超过30%,占比近两成。6家公司研发费用增速超过50%。从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支出/营业收入)来看,2020年,81家公司整体研发投入力度为4.24%,四成公司超过5%,有的甚至超过30%,属于高研发投入科技企业。2020年研发投入力度超10%的公司有11家。从关键财务指标看,北交所对于挂牌企业的科研实力和科研费用投入意愿,有着较高的要求。
如何才能有活力?
北交所吸纳了新三板精选层平移的企业,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打通了优秀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资本通道。北交所的优质企业拥有主板上市绿色通道,新三板非精选层企业,也拥有了更大的向上发展空间。北交所的高质量、高定位,同时也为一级市场的PE、VC打通了退出渠道,有利于提升风险资本的投资偏好,可谓落定一子,盘活全局。
新三板市场一直有着中国纳斯达克之称。华尔街流行一句话——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任何公司都可以上市),这句话通常用来形容纳斯达克市场的包容性。思科、苹果、亚马逊……今天耳熟能详的全球科技巨头,都是从纳斯达克市场开始其迈向全球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期待包容、精准、创新、有活力的北交所,能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中国的新巨头企业。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