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中访网
责编 | 秋山
合肥,一座以“风投”闻名的城市,在短短十年间,“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新模式,撬动了中国显示屏产业、半导体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半壁江山,并一脚踏入GDP万亿俱乐部,实现了十年“换道超车”。
一时间“合肥模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杆。不过,接下来,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合肥?以及“合肥模式”能否复制的问题。
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联动
“合肥模式”,别的城市可能“学不来”。一个原因是,合肥背后有中国科技大学,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华伟如实说道。可见科教资源在合肥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966年,中科大准备迁出北京时,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为新校址选址方向,不过湖北、江西、河南三地“只能提供学校建校土地,对人员的食宿以及建校经费都无力支持”。而安徽方面则表现出极大热情,表示“愿意提供搬迁学校的一切便利”。
最终,中科大落户了合肥。中科大被认为是合肥史上最“持久”的投资,一投就是50年。事实证明,这项投资是成功的。在往后的岁月里,这座网罗着全国“天才少年”的大学为合肥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
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参加央视《对话》节目时坦言,“没有中国科大,合肥难有今天这样出彩。中国科大有今天,也有合肥出的力。”
资料显示,中科大是最早参与合肥“市校人才交流挂职的高校之一。学者挂职政府管理部门好处不仅体现在提高干部队伍的科学氛围和科学素养上,对搞“风投”也大有裨益。
投资风险往往来自于对投资项目缺乏足够理解,合肥市引入高校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部门,让懂科技的人参与项目运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合肥市政府非常擅于借力外脑,据悉,合肥聘请了100余位企业家作为招商顾问,成立目标产业领域顶级专家数据库,对于体量大、技术先进、专业性强的项目,依托专业团队论证把脉。
比如,2011年,合肥引进长鑫半导体,迈出踏上集成电路“风口”的关键一步。就在次年,合肥与中科大签订全面合作战略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中科大与合肥市政府将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聚焦微电子、健康医疗、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能量”加持之下,英特尔研发中心、英伟达联合实验室、思科演示实验室、美满电子科技联合实验室以及德州仪器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亦纷纷落地合肥,形成芯片产业集群。
以投带引,打造产业集群
有别于给地、给税收减免等传统招商引资方式,合肥模式的突破在于,政府在政策性支持之外,还要提供资本支持,拿出“真金白银”稳定市场信心,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在引入京东方项目时,合肥承诺,京东方6代线项目计划总投资175亿元,其中90亿由政府保底(政府先期投资60亿元,30亿面向社会定向增发,如定增未成功,这30亿也由政府承担),85亿由银行贷款,政府提供担保。而合肥当时财政收入不过两三百亿。
在蔚来汽车快“揭不开锅”的时候,合肥市及时向蔚来伸出了援手,多家合肥市国资公司组成的战略投资者,向蔚来中国投资112.6亿元,获得了蔚来中国24.1%的股份。
在合肥市的“输血”下,蔚来“逆天翻盘”。后来,蔚来汽车不仅在合肥建工厂,把总部也搬来过来。随后,江淮、威马、江淮大众、长安等巨头也跟着来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雏形逐渐形成。
在“风投”的路上,合肥成功探索出“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投资模式,并打造出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而合肥的成功则取决于其对自身定位、发展阶段、科教优势、产业理解、机会判断的准确度,以及最终将这种理解判断落地的组织效率。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虽然没有中科大,但是“合肥模式”背后的发展逻辑仍有诸多可借鉴的地方。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访网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