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到底是星辰蓝海,还是红海波涛?目前来看,业界争议越来越大。原因很简单,这一领域,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财富君发现,作为市场比较稀缺的资源,华融消金70%股权,目前正式挂牌二次转让。尽管尚不清楚意向方进展如何,但从二次挂牌、挂牌时间等信息来看,这次转让的进展似乎并没有外界预料的那么乐观。
真的吗?难道之前趋之若鹜的“香饽饽”——消金牌照,不香了?
(1)二次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
11月15日,就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官网上,财富君发现了一条信息,是关于股权转让的。
对了,你猜的没错,就是华融消金。信息显示,作为消金持牌机构,华融消金70%的股权公开挂牌转让,股权转让底价为7.27亿元,转让挂牌时间截止日期为12月10日。
更为尴尬的是,就在此前不久,这些股权也进行过公开挂牌转让。资料显示,就在9月6日到10月21日,华融消金70%股权就曾挂牌,但当时并未公布转让价格。
也就是说,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华融消金70%的股权,这已经是第二次公开挂牌转让。
俗话说,好女不愁嫁。作为市场一度的香饽饽,含金量仅次于银行牌照,消金牌照引发市场竞相追逐,包括阿里、小米、百度、360等多家互联网巨头排队申请,而联想到两次挂牌,华融消金很难达到“好女”的标准。
资料显示,华融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月。根据华融消费金融年报,华融消费金融已经扭亏转盈,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1.01亿元,实现净利润0.064亿元,2021年上半年约实现利润0.056亿元。
(2)股东
那么,是谁在转让这些股权?
公告显示,股权转让方,就是国内大名鼎鼎的不良资产处理机构老大中国华融。而从过往资料来看,华融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月,股东包括中国华融、合肥百货(000417,股吧)大楼、深圳华强(000062,股吧)和安徽新安资产,初始注册资本6亿元。
就在2019年底,华融消金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增加至9亿元,而股东结构也就变成为:第一大股东华融资产,持股比例增至70%,二股东合肥百货放弃增资,持股比例降至15.33%,其它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变。
很显然,中国华融是华融消金的控股股东。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6月份,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蚂蚁消金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80亿元人民币,当时的股权结构显示,除了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0%外,中国华融也现身股东行列,持股比例为4.99%。
也就是说,中国华融至少持有两家消金公司的股份。
不过,对于此次股权转让的原因,应该还是与其自身的瘦身有关。之前,赖小民事件之后,包括中国华融在内的四大AMC机构,被监管部门要求“瘦身”,回归不良资产处理主业,而从公开信息来看,就在公开转让华融消金70%股权的同时,华融证券的71.99%股权也公开挂牌转让。
(3)门槛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感到好奇,既然是股东主动转让,那是不是设置的门槛很高呀?
就在挂牌公告中,财富君发现主要内容如下:
根据挂牌交易规则,在挂牌期征集到2个及以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即可开启网络竞价,有意向的受让方需缴纳保证金7270.32万元。本次股权转让接受单一主体受让或联合体受让。如采取联合体受让的,联合体中需有一名成员为金融机构,由其作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且其持股比例应不低于34%。
在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受让方须对华融消费金融提供流动性支持/股东存款,华融消费金融全额归还转让方的股东存款本息。
基于华融消费金融持牌金融机构的特性,其股权变更仍需监管方进一步审核通过。
单就这些要求来看,财富君基本没看到特殊之处。
与此同时,转让公告还透露,华融消费金融其他股东均放弃了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管理层也无意向受让股权。就在今年上半年,华融消费金融高管层面全部换血,董事长和总经理自开业以来已更换数次。
而从业绩来看,尽管今年扭亏为盈,但其业绩并不稳定:2017年的净利润1.28亿元,是华融消费金融开业至今的最好成绩,经历了2018年的大幅下滑后,华融消费金融在2019年交出了亏损2.631亿元的成绩单,2020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064亿元。
这些因素,无形之中也会影响转让的进展。
(4)大势
其实,就从宏观层面来看,消费金融面临的大环境,并不算友善。就在年初,“消费金融诱导年轻人过度消费”,这个几乎一度成为市场共识,而从那时开始,消费金融业务就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而从监管来看,力度有增无减。就在近期,多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称接到窗口指导意见,监管部门要求各地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将个人贷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内,存量贷款也要在过渡期内调整完毕。
而在“双减政策”出台,相关部门随后跟进,要求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导致相关培训贷业务明显缩量。此外,不少区域的地方金融监管局摸底小贷机构、消费金融机构排查“医美贷”存量情况。
就在监管不断增压的背景下,行业内部的竞争也在加剧。就在今年,2021年10月19日,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业内第30家消金公司,而在此前的6月份和4月份,蚂蚁消金、苏银凯基消金公司也纷纷正式成立,而蚂蚁消金还以80亿元的注册资金,成为注册资本最高的消金公司。而在去年,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也均先后开业。此后,还有多家公司正在筹备中。
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消金行业除了面对商业银行、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业务竞争外,行业内部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头部平台集中度越来越高,行业排名前三的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2020年合计总资产已经超过2000亿元,占比达到全行业总资产的50%左右,净利润更是占比超过7成。
而对于中小消金平台来说,不得不多年在盈亏平衡的边缘挣扎,甚至持续出现亏损的残酷现实。
这,到底是一片蓝海,还是一片红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锐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