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论
日前,比亚迪(002594,股吧)员工王江龙(化名)猝死一事引发关注。据报道,该员工出事之前在物流岗位工作,家属称其工作强度大。17日当晚,企业方与王江龙家属协商后达成一致:除退还公积金社保等之外,企业一次性支付王江龙家属20万元。
目前,员工家属与企业已就善后事宜达成共识,王江龙的死因是否与工作有直接关系,赔偿又是否合理,这些疑问和争议,至少在其家属与企业间画上了一个句号。但王江龙生前的工作状态,却值得给予更多公共视角的关注。
打卡记录显示,王江龙在10月份有26天工作时长都在12小时左右。且从10月28日到11月3日,他连续上了7个夜班,其中6个班工作时长都在12小时左右。如此连续上夜班,和他的悲剧之间是否有必然关联,家属与外界很难不关联解读。
在劳动法的范畴内,劳动者每月最多只能有12天的工作时长可达到11小时。以此来看,至少王江龙的打卡记录所显示的工作时长,已突破该上限。那么,类似现象在涉事企业到底是个例还是常态?企业有必要作出回应。据报道,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已介入此事。
近些年,加班话题时常引发讨论,最受关注的就是互联网公司的“996”现象。但在大厂加班受到高度关注的同时,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传统行业的加班现象。
必须承认,由于生产方式不一样,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从业者作息安排,难以一刀切地按照八小时来计算。但在尊重行业特殊性的基础上,企业也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必须保障从业者的合法劳动权益。至少,他们真实的工作状况应被看见,也不应成为劳动法执行盲区。
推动制造业升级已成行业共识,但这其中不该少了从业者的权益保护升级。让王江龙这样的传统行业从业者身上少点悲剧,是劳动者权益保护应突破的“痛点”,也是制造业升级必须要有的自觉。
□吴振(媒体人)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