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被传去世的爆炸消息蔓延网络,随后万达发声辟谣,相关平台封禁用户,但大众舆论仍未平息。11月16日,苏宁辟谣“12月破产传闻”,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应当说,这两起谣言都是比较有震撼力的,也是负面影响非常大的,对当事人、当事企业,都会带来极大的伤害。如果听之任之,不用法律手段对造谣者采取措施,会给更多的谣言留下生成的土壤,给更多的造谣者带去造谣的空间。
事实也是,今年以来,除前面所列举的两起谣言之外,还有多起比较吸引眼球,也对当事人和当事企业造成很大影响的谣言。如今年8月,高瓴辟谣创始人张磊被边控传闻;当月,雷军发朋友圈辟谣“被投资人训话”传闻。7月,鸿星尔克董事长发声辟谣“快倒闭”“诈捐”;6月,银河基金辟谣董事长出轨女下属传言;2月,华为辟谣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离职传闻,等等。对不是太知名,不是有很大影响力,但对当事人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谣言,就更多了,也更加肆无忌惮了。
虽然说谣言止于智者,只要是谣言,就一定会被揭露。但是,网络时代,谣言对人和企业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损失,也不只是当事人和当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如果谣言被投资者采信,那么,就会立即带来股票的大幅下跌,继而让无数投资者遭受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谣言不再出现,让造谣者不敢肆无忌惮,就不能只靠平台封禁帐号等,而必须利用法律手段严打。
实际上,造谣者敢于如此放肆,最主要的还是被造谣者没有真正拿起法律的武器,没有敢于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被造谣者这样做,或许也是考虑到网络的特殊性。因为,如果严厉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可能会带来一些网友的“不满”,认为被造谣者是仗势欺人,反而同情造谣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常现象,造成许多被造谣者只能喊而不打、打而不发力,从而给了造谣者越来越大的胆量。
在这里,不妨学学特斯拉,面对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发生的矛盾,一边在承认错误,给予消费者赔偿,甚至公开道歉,一边又对消费者的过激行为,采取法律手段,提出高额赔偿诉求。虽然最终结果可能会在法院的协调下不会如此严重,也不会如特斯拉所愿,从而让消费者赔偿500万元,但是,可能产生的效果会非常好,对企业的影响也会降到最低。
那么,我们被造谣者伤害的企业和当事人,有什么顾虑呢,为什么不能给造谣者更多的法律诉讼和赔偿追诉呢?如王健林,既然造谣者敢造谣自己去世,那就以损坏名誉权以及对公司产生不良影响的方式,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法院起诉,要求造谣者赔偿巨额资金,让其品尝一下造谣的滋味。苏宁也是,既然造谣者不顾后果,那就在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同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造谣者赔偿名誉损失以及带来的市场形象损失。广大投资者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要求造谣者赔偿自己的投资损失。
对谣言而言,决不能总要让公众成为智者,让公众来识别和判断。消灭谣言的最佳手段,还是法律,要让法律利剑出鞘,让法律利剑刺向造谣者的胸膛,让其不敢再造谣。
在此,我们也建议相关部门,能否就网络谣言问题出台相关的法律规章,对造谣者的行为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和整治,使其不敢造次、不敢放肆。毕竟,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渗透,会让谣言成为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对被造谣者产生极大伤害,并间接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被造谣现象,会带来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投资者利益的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在法律层面做出更多制度层面的措施与办法,做出更多的制度完善与规范,让谣言不是止于智者,而是止于法律,止于对法律的敬畏。我们更希望万达和苏宁能够学学特斯拉,对造谣者提出巨额经济赔偿诉讼,以对造谣者进行严厉惩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