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周一帆 监管政策细化,ST板块批量下跌。
11月19日(周五),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2号—财务类退市指标:营业收入扣除》(以下简称《指南》)、《科创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业务指南第9号—财务类退市指标:营业收入扣除》,同日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务办理指南第12号——营业收入扣除相关事项》、《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业务办理指南第13号——营业收入扣除相关事项》,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据沪深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指南》基于2020年年报监管实践,旨在明确财务类退市指标中营业收入具体扣除事项,提升财务类退市指标可执行性,落实落细退市新规,并实现精准打击“壳公司”,力求出清“僵尸企业”。
该政策在股票市场上的影响立竿见影。11月22日早盘,ST板块跌幅靠前,近10只ST股开盘瞬间即封住跌停板,*ST海创(600555.SH)、*ST长动(000835.SZ)均一字跌停。截至当日收盘,在沪深两市大盘指数全线飘红的情况下,ST板块却应声下跌近0.4%,板块内184只个股中121家下跌,全天多达17只个股跌停。
记者了解到,《指南》的制定主要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而首当其冲就是细化执行标准,打击刻意规避行为;其次是压实中介责任,强化“看门人”作用;最后则是明确市场预期,提升服务质量。
沪深交易所指出,“净利润+营业收入”指标实施的前提是准确核算收入和利润,这对年审机构执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南》进一步强化年审机构的把关责任,细化其出具核查意见的要求,明确了重点核查的情形。同时,2021年报披露工作尚未开始,发布《指南》有利于明确市场预期,方便上市公司做好年度报告编制和披露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年审机构在审计进场前了解营业收入扣除事项的核查重点,并据此与上市公司开展沟通,顺利推进年审工作。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交易所指南的推出就是为了防止空壳企业钻空子,通过将重点放在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企业上进行排查,打击保壳行为,力求实现应退尽退。这对ST板块无疑会造成巨大打击,早些年炒保壳和摘帽是每年的固定节目,但是从注册制开始后,这个生态已经走不通了。
在具体内容上,沪深交易所在制定过程中,对于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公司进行了摸排,并列举出公司多项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收入及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通过提炼出此类公司利用做大营业收入保壳的常见手段,以目标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相关扣除标准,旨在精准打击空壳公司,力求实现“应退尽退”。
根据规定,2021年年报披露后,上市公司若首次触及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财务类退市指标,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已经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即*ST公司,2021年若继续触及退市指标,将直接退市。对此,沪深交易所表示,投资者应当高度关注相关上市公司可能披露的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更正公告、业绩快报、业绩快报更正公告、风险提示等公告,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切实防范投资风险。
联储证券并购业务部向记者指出,在注册制的稳步推进下,IPO与并购的资本逻辑正发生着重大改变:第一,IPO供给端的大幅增多直接导致壳价值不断缩水;第二,在A股机构化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小盘股和绩差股的市场估值和流动性越来越萎缩;第三,在退市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保壳的投入和产出将越来越不划算。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