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鱼
新能源是今年二级市场上最清晰主线,锂电池又是新能源的主线。所以,但凡是和锂电池靠边的业务,上市公司都会大声告诉资本市场。
11月20日,中银绒业(000982)20亿扩产磷酸铁锂的公告,再次点燃了投资者对锂电池的信心。22日锂电池板块再度掀起了涨停潮,宁德时代(300750,股吧)(300750)的股价又创了新高。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如果说,锂电上游靠的是优质的资源禀赋,下游靠的是抱紧整车厂的大腿,那中游的玩家们,盈利只能靠赚取一定的加工费,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处境略显尴尬。
而且,在2019年补贴逐步退坡后,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优势,又赢得了市场青睐,上演了王者归来。根据上个月的动力电池数据,三元电池产量竟环比下降了4.5%,而磷酸铁锂产量环比增加了18%。貌似三元电池正在被整车厂们所抛弃。
但事实真就如此吗?
今天笔者就带你捋一捋,身处三元锂电产业链中游的三元前驱体(正极材料除去锂的部分),是如何生存的,未来是否有更好的出路?
01
铁锂和三元锂,短期内难决胜负先简单科普下,三元前驱体是上游金属和下游正极材料的关键环节,主要是镍、钴、锰(铝)的氢氧化物沉淀。你会发现,三元前驱体没有锂。对的,那是因为需要将前驱体和氢氧化锂(或碳酸锂)进一步烧结,才能真正形成三元正极。中游玩家们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最近几年,中国前驱体企业的市场竞争格局比较稳定,行业一共就20多个玩家。格林美(002340,股吧)(002340)和中伟股份(300919)分别在前年和去年坐上了头把交椅。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前三甲的选手占据了将近50%的市场规模。
图片:2019年中国前驱体企业市占率
那行业的玩家都是怎么赚钱的呢?前驱体玩家主要通过原材料成本+加工费的模式对其产品进行定价,原材料成本就是镍、钴、锰等金属盐的市场现货价。按照这种定价模式,虽然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基本不会影响前驱体的利润,但是在下游降本压力下,前驱体厂商从加工费(仅占总成本的10%左右)中难以挖掘出更多的利润空间。
图片:前驱体行业营业成本构成
所以,在下游几家巨无霸电池厂商话语权较大的情况下,前驱体能做的,只有从成本端入手这一条路。而能让前驱体玩家最终脱颖而出的,无非就两条实现方式:
01
提高技术能力
前驱体产品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非标化明显,涉及很多技术参数,比如压实密度、振实密度、循环次数等,不同玩家的技术参数不尽相同。这说明啥?通过提高核心技术,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是前驱体玩家必须要建立的护城河。另外笔者认为,三元电池技术更新较快,前驱体很难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可能刚研究明白一种前驱体的生产工艺,能量密度更高的下一代三元电池已经面世了)。
图片来源:中伟股份环评报告,格林美官网,邦普官网,芳源股份招股说明书
02
向上游延伸,实现一体化
刚才也讲了,原材料占前驱体的成本较高。为了降低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同时加大原材料对供应链的保障力度,支撑玩家们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向上游看一看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笔者曾经介绍过镍对于电池的重要性,而世界的镍矿看印尼。从下图中国企业海外布局镍矿的情况看,我们看到了不少前驱体的玩家,比如格林美、华友钴业(603799,股吧)(603799)、邦普、中伟股份等。
图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镍矿的情况
所以,跟上下游玩家的脚步,同步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如果有余力向上游实现一体化,是前驱体玩家未来的财富密码。
03
小结
来个小总结。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的技术之争,貌似短期内很难见分晓。笔者认为,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是未来谁能取胜的关键钥匙。(关注公众号,在对话框回复“前驱体”,看看有哪些可以关注)
而前驱体作为三元电池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虽然重要,但因其卑微的盈利模式,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前驱体玩家如何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技术迭代能力,并且适当地向产业链上游布局,保证基础原材料(尤其是镍)的供应。只有这样,或许才能争夺一张未来前驱体的入场券。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星空财富。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