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有关情况。
生态保护修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不同项目的投资标准、收益、周期和预期回报各不相同,而且往往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不明确,如何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积极性?
针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上述提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财务司负责人郝雁玲表示,近年来,国家林草局积极和金融机构合作沟通,解决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和融资短等问题。
“比如,从2015年开始,我们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突破口,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支持林草业的作用,建立与两行的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创新贷款长周期、宽限期和低利率的金融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呢?长周期就是目前储备林建设的贷款期限最长达到30年,前8年是宽限期,只付息、不还本,从第9年开始还本付息。”郝雁玲表示,利率是按照银行当期基准利率计算,资本金最低可以达到20%,国家储备林这个贷款是到目前为止林草业比较优惠的金融产品。
截至今年8月份,全国共建设储备林达到了6561万亩,其中利用国开行、农发行两行的建设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达到2181万亩,差不多占1/3。从2015年开始,两行累计授信达到2420亿元,实际发放贷款也达到737亿元。
在社会资本参与和金融机构支持的情况下,国家也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比如在造林、种苗、科技支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另外,中央预算内投入造林的可以作为国家储备林的资本金进行投入,通过财政补贴来进行支持。
目前,除了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不少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林草业建设,特别是扩大到林业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基础设施、精准扶贫等领域,开创了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郝雁玲表示,国家林草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油茶产业的发展。“可能大家对油茶比较熟悉,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拓宽抵押质押物的范围、完善信贷担保体系等设置,提升中小微企业油茶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出台‘油茶贷’,在这方面,对经营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的企业、农户等主体给予针对性的金融支持。”
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和国家政府部门多方联动,共同解决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投入大的问题,还在相关政策上积极给予社会资本以更多的财政支持。
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其中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
在支持政策上,提出金融扶持措施。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信贷评审方式,积极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按市场化原则为项目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推动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投资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用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支持技术领先、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盘活资源资产。健全森林保险制度,鼓励保险机构和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保价值、保产量、保收入的特色经济林和林木种苗保险试点,推进草原保险试点,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灾害风险防控和分散机制。
(王晓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