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番扑朔迷离的传言之后,大S和汪小菲的婚姻最终以一则离婚声明画下句点,没有其他明星夫妻官宣的轰动效应,这则离婚声明既在情理之中且非意料之外,平静如夏日午后的湖面,并未在微博上激起多少浪花。
京城四少和女明星的豪门婚变不再是吃瓜群众的high点了?
自2011年三亚海边盛大的婚礼起,大S和汪小菲的婚姻便不被外界看好,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场十年期婚姻有着显而易见的硬伤——分居,从过往明星的离婚声明来看,多少曾经令人艳羡的婚姻最终败给“长期分居”。
提到分居,有人将其视为消耗爱情,击溃婚姻的无敌破坏王,是通往离婚的必经之路,但现在,不少人却用它来守护爱情,分居婚正在成为挑战传统夫妻生活方式的新潮流。
当代年轻人,独立意识迅速觉醒,被疯狂“剁手”氛围笼罩的双十一还有多少人记得它最初的“光棍节”标签,社交平台上,哪里还有单身人士自怜的痕迹。独立空间的需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分居婚兴起的温床,分居婚践行者们相信,保持一点点距离,是婚姻的润滑剂,也是感情的保鲜剂。
分居是刚需
在西方,分居婚的夫妻被称作LAT伴侣 (Living apart together couple),即不住在一起的亲密伴侣。过去,分居婚普遍存在在聚少离多的演艺圈,随着这种邻居式婚姻模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寻常生活中,分居婚也引来了质疑——这么分,还不如不结婚。为此,我们找了几对正在经历分居婚的夫妻,问了问他们的感受。这些夫妻有新婚不久的,也有结婚多年共同抚养孩子的,但他们的感受听下来,可以总结为一句:分居婚是刚需。小爱跟老公是一对新晋夫妻,领证之后,两人便开始了一个屋檐下的分居生活。小爱说,老公7点就起床,自己8点多起,除了作息步调不一致外,还有特别多琐碎的原因:他怕热,喜欢开着空调睡,而她怕风怕冷;他鼾声此起彼伏,而她睡觉最怕噪声的折磨;他喜欢软床垫,而她睡软床各种不舒服,第二天铁定腰疼。也不是非得把生活习惯硬拗一致,于是两人选择了分开睡。分居既能给彼此留个整觉,也避免了琐碎细节的碰撞。小爱觉得,两个人不必天天黏在一起,空闲时坐下来吃顿饭、聊聊一天的见闻,就很开心了。在与诸多分居婚夫妻的交流中,亦能感受到选择LAT方式的伴侣,对相互间关系的忠诚及承诺的期待并不亚于同居的伴侣。雅婷结婚4年,孩子两岁多,一家人住在佛山,老公在某银行广州总部工作,穿城工作是日常,出差也是家常便饭,雅婷则在佛山某央企做人事,工作安稳。孩子的到来,开启了雅婷和老公的分居生活。雅婷说,老公每天不是在广佛城际的地铁上,就是在出差的路上,为了多陪伴家人,老公每次出差都选择红眼航班,一方面为了不影响孩子休息,保证新手宝妈宝贵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总在路上奔波职场上打拼的人,更需要充足的休息和稳定的家庭氛围,因此,雅婷和老公选择了分居。虽然一墙之隔,但雅婷觉得双方都拥有自由的时间与自我的空间,不会因为婚姻而导致观念冲突,或者需要逼迫其中一方放弃对事业和兴趣的追求。分居婚不必勉强对方迎合,不必做出牺牲,双方亲密而自由,相爱而独立,爱自己也爱对方。30岁的阿楠选择和老公分居缘于陪伴多年的狗。小泰迪是婚前就养了的,感情很深,阿楠对狗狗的照顾很是精细,也一直保持着和狗狗同睡的习惯,但老公有洁癖,总不能逼着人家跟狗睡。
于是两人很默契地一起吃饭一起玩,但睡觉,各有各的床。
日本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0%的女性表示对婚姻感到不安的理由是“共同生活”,她们都担心能不能和别人一起生活,毕竟,哪怕是再相爱的两个人,在日常作息、生活方式乃至生活习惯上都会有差别。
人们因相爱走向结合约定终身,相爱容易,但相处难。如果时刻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会有压力,暂时的分开也未尝不可。
从两个独立的个体到亲密生活,彼此仍保留独立的生活空间,无需取舍,无需委屈隐忍,而是相互成就,两个人都状态饱满的婚姻,才最值得称羡。
被迫“分居婚”的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对分居婚都甘之如饴,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分居婚并非主动选择,而是不得不的妥协。
某调查公司关于“分居婚”的调查中,关于“结婚后同住一段时间后为何分居”的回答中,男性大多围绕“吵架”、“育儿意见不同”、“亲戚问题”等沟通问题,女性则围绕“工作”、丈夫“出轨”、“家暴”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前段时间,一部原以为撒狗血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赚足了观众眼泪,由于呈现出的婚姻状态远超想象中的真实,引发了社会对于婚姻的集体反思。
其中王秋雨和朱雅琼这对夫妻的相处模式,最令人窒息。
19年前,朱雅琼与她眼中才华横溢的王秋雨走到了一起,起初,婚姻仍维持着爱情最原本的模样,但王秋雨有着自己理想妻子的模型,他认为不符合这个模型的,都是错的。19年的相守中,王秋雨持续向朱雅琼灌输“你真的很不好”的观念,久而久之,朱雅琼从光芒四射变得没有自信自我怀疑。
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分居成为朱雅琼重塑自我的救命稻草。
除了来自婚姻中一方的压力,现实也是拉长一段亲密关系物理距离的高频因素。例如:
新中产的KK,孩子小小年纪便被送去加拿大读书,老婆在孩子身边陪伴照顾,他自己留在国内赚钱养家,疫情前,KK平均两个月飞一次枫叶国团聚,但疫情之后,KK一家已经一年多没有相聚了。聊起大洋彼岸的妻儿,KK轻叹一口气:中国人就是这样,都是以孩子为重。
三年前,小峰夫妻二人得偿所愿有了自己的宝宝,孩子的出生带来喜悦之外也带来了烦恼,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北漂的小峰夫妇在北京没有房产,生养孩子都要在老家进行,两地分居成为了必然,今年,小峰的儿子两岁多了,但老婆又怀孕了,这也意味着,两人分居的日子还要持续。
Cici和老公婚后安家在杭州,但结婚第二年,Cici老公得到一家有名车企的OFFER,平台、薪资和前景都十分诱人,但日常办公在上海。两人理性分析之后,认为这个机会错过,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有了。而Cici在杭州也算站稳了脚跟,工作体面,收入不错,积累下的资源和人脉也是日后事业上升的充分必要条件,谁也不想放弃大好前途,于是,两地分居开始了。
人们期待完美的婚姻,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完美已经不可能建立在两个人空间距离上的无限接近。
《再见爱人》节目中,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提到,当代爱情的意义正在不断“降维”,相偎相依的传统婚姻模式在当下或许不再是人生必选项,婚姻状态如何更多的是取决于心理上的距离,而心理距离亲近与否,则跟夫妻之间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真实的自我有关。
中国人都不愿意结婚了
分居婚也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因为需要一定的基础:双方在经济、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加之彼此之间的信任。
这些年,各种新型婚姻模式层出不穷,毕业婚、周末婚、分居婚、以及年初冲上热搜的“两头婚”(江浙一带悄然兴起的新型婚姻形式,被当地人总结为“不来不去”“不进不出”“不嫁不娶”“两家拼拼”)。
不过,不管是什么五花八门“婚”,近年来中国人的结婚意愿却并不高涨。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结婚登记人数共计814.33万对,较2019年减少了113万对。这也是自2013年达到1346.93万对后,连续7年下降,也创下了近17年中的新低。
抛开当下适婚年龄恰好对应的1990-2000年出生人数减少来看,当前青年结婚意愿降低是不折不扣的现实。
此前,国内一份针对2905名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的调查结果现实,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的问题,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8.9%的青年选择“不会结婚”,这意味着,34%的青年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其中,女性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
民政部2020年11月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200万。随着结婚率接连下降,预计未来中国单身人口将达到4亿。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分析,近十年来,人口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人们在城市生活,住房、交通、消费等方面往往面临很大压力,相较之下,单身青年的生活质量可能更高,这也导致“恐婚”“不婚”“迟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除了上述客观因素之外,婚育观念的变化也影响着结婚意愿。
从单身走向家庭生活,势必会带来社会关系、家庭责任的变化,而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结婚也从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变成了个人选择,社会对婚育观念改变的包容度也在不断提高。
总之,婚不婚不过是爱情当下个体荷尔蒙作祟下的一场豪赌,婚姻这东西,从来就不是百分百温馨美满的,而至于同屋同床也好,同屋不同床也罢,甚至是不同屋不同床,不过是婚姻的一种形式。
倘若心生间隙,就算睡一张床,中间也隔着海;倘若“心心相印”,即便相隔万水千山,也如同相伴左右。
归根结底,婚姻是一件“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事。
适合你们的,便是最好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90度地产。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