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看法正在发生改变。“监管层面上审批趋严,有利于整个创新药行业往规范化方向发展,也在促使我们要更理性对待投资标的,我们也在提醒所投企业,在热门靶点上要减少重复投资,避免资金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上海一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
上市后股价破发、延迟发售、撤回IPO计划……近段时间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受挫的现象有增多的迹象,这与上半年受到热捧的盛况形成巨大的反差。
2015年以来,伴随着医药行业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国内生物科技企业的创新热情被点燃,大量的企业投身创新药、创新医疗(002173,股吧)器械等研发。在资本的加持下,不少还未真正实现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提前享受到市场的高估值定价。
生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遇冷,与外界担忧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回报或难以达到预期等不无关系,这股来自资本市场的寒流,会不会进而演绎成生物科技行业的寒冬,值得观察。
资本市场降温
11月26日,上证所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对杭州索元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此前一天,公司联合保荐机构向上证所提交了关于撤回IPO申请。
上市打退堂鼓的不只是索元生物,还有另外一家生物科技企业——上海百心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原本计划11月26日登陆港交所上市,但在上市前夜却突然喊停,延迟全球发售,并退回公开发售申请股款,公司给出的理由是“鉴于现行市况”。有市场猜测称,公司临时更改上市计划,或许还是跟无法完成IPO募资有关。
资本市场的寒意渐渐袭来,一些生物科技企业,虽已顺利闯关在A股或港股上市,但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表现不甚乐观。
从辽宁成大(600739,股吧)分拆独立的公司成大生物(688739.SH)是人用狂犬疫苗行业龙头企业。10月28日,成大生物以每股110元的发行价登陆科创板上市,当天就惨遭破发,最后以大跌11.10%收盘。截至11月26日,该公司每股收盘价仅剩下78.80元,该价格较发行价跌幅达到28.36%。
另外一家疫苗企业三叶草生物(02197.HK),在IPO上市前,三叶草生物曾因研发新冠疫苗,在行业中声名鹊起。11月5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当天,该公司也难逃股价破发局面,发行价为13.38港元/股,当天股价以微跌2.99%收盘。截至11月26日收盘,港股三叶草生物报11.78港元/股,较发行价累计跌11.96%。
今年上半年,生物科技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尚处于一片红红火火的局面,如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首日涨幅就出现翻倍的比比皆是。
有多位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生物科技企业资本市场遇冷的原因,除了受制于大环境影响外,跟目前新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数量过多不无关系。“好比在市场买菜,供应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会回落,同等质量下大家都在期待买到品质更优的菜。”有投资人这样形容说。
双重隐忧交织
生物科技行业在资本市场从受追捧,到遇冷,拐点似乎是从7月2日一份征求意见稿出现后开始的。
当天,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下发了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旨在强调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研发理念。这份意见稿引发各方反思创新药的同质化竞争问题。意见稿出来后,A股以及港股市场中的不少医药股一度纷纷出现大跌局面。
2015年以来,我国创新药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出现了部分研发能力有限的药企为了提高研发速度和成功率,打造了众多“仿创新药”。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开展临床试验的药物存在靶点和适应证集中的问题,2020年,登记临床试验的药物品种的前十位靶点分别为PD-1、CYP51A1、VEGFR、PD-L1等,且品种数量分别多达75项、53项、50项、43项;前十位靶点中有9个靶点的药物适应证领域集中在同一适应证领域,其中7个靶点的药物品种的适应证超过 90%的占比集中在抗肿瘤领域。
11月19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正式文件,确定了研发立题和临床试验设计,应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实现患者获益的最大化。在涉及临床对照药物部分,《指导原则》提出,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而不应为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和试验效率,选择安全有效性不确定,或已被更优的药物所替代的治疗手段。这份《指导原则》的落地,意味着创新药审评审批门槛在提高。
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看法正在发生改变。“监管层面上审批趋严,有利于整个创新药行业往规范化方向发展,也在促使我们要更理性对待投资标的,我们也在提醒所投企业,在热门靶点上要减少重复投资,避免资金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上海一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创新药的同质化竞争,不利于整个行业获得良好回报,这也是市场担忧的另一个方向。
医保是我国药品最大的支付方,创新药可以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但不是所有的药品都有希望可以进入。今年9月底,在第六届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波士顿咨询合伙人韩世明表示,2020年,医保专利药支出金额为370亿元,仅占医保药物总支出比重的5%。根据目前药物临床试验情况判断,未来五年内会有接近400款创新药上市,但受制于医保筹资、医保资金利用率等限制,预计未来会有一半的创新药还是无法纳入医保支付中;一些创新药虽可以进入医保目录中,但也会面临很大的降价压力,这不利于药物研发回报。同时,未能进入医保的同类药品尽管可以维持高价,但由于市场份额受到挤压,销量和销售额都大幅缩水。
行业寒冬是否到来
生物科技行业研发具有一定特殊性,研发周期长,研发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早期也无法为企业贡献收入,因此,一旦资本市场转冷,会不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科技企业后续的研发投入,进而加速整个生物科技行业寒冬到来?
前述上海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很难判断这波资本寒流会持续多久,如果有一些企业可以真正脱颖而出的话,说不定会让资本市场重拾信心。
“我们认为,整个生物科技行业还未进入到真正寒冬,未来好的企业依旧会被重点关注,但企业间的并购整合可能会增多。”也有投资人这样判断。
从企业层面看,大小企业之间合作的现象越来越多。
11月21日,恒瑞医药(600276,股吧)(600276.SH)与基石药业(02616.HK)联合宣布,双方就抗CTLA-4单抗CS1002达成大中华地区的战略合作及独占许可协议,根据协议,恒瑞医药将支付基石药业总计最高约2亿美元(约13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基石药业授予恒瑞医药针对抗CTLA-4单克隆抗体CS1002,在大中华地区的研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许可用途为所有人类和动物疾病。同时,基石药业将保留抗CTLA-4单抗CS1002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11月22日,石药集团(01093.HK)也与康诺亚(02162.HK)订立协议,内容有关产品CM326(一种抗TSLP的重组人源化单抗)在中重度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独家授权开发及商业化。根据协议,石药集团将获得康诺亚授出该产品的独家权利,可以在大中华地区进行该产品在呼吸系统领域的开发与商业化,并成为上市许可持有人。
对于大企业而言,与小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研发效率;对于小企业而言,与大企业的合作,可以提前回笼一笔资金,双方是各取所需,抱团合作或有助于共同抵抗当下的阵阵寒意。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