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城商行布局物理网点的路径

财经
2021
11/29
14:37
亚设网
分享

作者|刘晓曙  纪盛「青岛银行(00294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22期

《中国金融》|城商行布局物理网点的路径

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物理网点是城商行开展业务的主要载体,是深耕地方经济、推进零售转型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金融与科技的加速融合,传统物理网点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亟待转型。面对蓬勃发展的社区经济、广阔的农村市场,城商行应通过“城乡联动”的特色化渠道布局策略,深耕细作本地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发展现状

银行物理网点作为金融服务的窗口,是商业银行总体经营战略的落地机构,其数量和规模曾是商业银行实力的象征。近年来,伴随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物理网点总量逐步缩减,渠道布局策略分化,网点功能呈现轻型化、智能化、自动化等特点。

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呈现总量缩减态势。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银行传统业务实现“线上化”和“机器化”,银行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度逐渐减弱。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历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新增网点数量首次出现下降,2018年网点总数出现缩减,2019年和2020年网点总数缩减数量进一步扩大。

商业银行物理网点布局策略呈现分化态势。根据2014~2020年上市银行披露数据,商业银行物理网点整体呈现缩减态势,但不同类型的银行所采取的网点布局策略存在差异。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总数持续缩减。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总数自2016年开始出现缩减,且缩减数量呈逐年增大态势。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总数波动较大,个体间呈现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总数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出现两次快速增长,但自2017年网点总数达到峰值后,网点总数呈现回调趋势。三是城商行网点总数持续处于稳步增长态势。城商行网点增设速度呈“U”型走势,网点数量在2015~2016年出现快速增长,增设速度至2018年降到底部,并于2019~2020年逐步开始回升。

商业银行物理网点转型呈现轻型化、智能化、特色化特征。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开始持续推进网点转型。一是从网点面积、人员配置等方面对传统网点进行精简。在零售战略和普惠战略的指引下,商业银行聚焦零售和中小微客群,设置小型网点,严控网点建设面积。通过合理压降高柜、增设智能机具等方式,实现网点布局的优化调整。网点多以5~10人为主,推行一人多职、一岗多责的工作体系,以此提升人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证网点服务效能。二是为物理网点植入数字化基因。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实现多数银行业务线上化操作。在此基础上,将银行APP作为网点业务办理的第一入口,借助银行专属WIFI、PAD可视柜台以及智能手机等设备,优化到访客户的服务体验,优化O2O的销售流程。三是围绕周边客户特征打造差异化业态。为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不再按照统一模板建设物理网点,而是针对网点周边不同客群特征,打造特色化网点,如建设银行的汽车主题网点、交通银行的敬老网点、华夏银行(600015,股吧)的“图书馆支行”、青岛银行的科技支行等。

城商行拓展物理网点的必要性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银行物理网点带来了一定冲击,但对于城商行来说,建设物理网点,拓展线下渠道覆盖面,仍是推进自身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拓展物理网点是城商行推动零售转型的重要手段。根据2015~2019年上市城商行的数据,随着其物理网点数量的增加,网均零售存款总额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这表明物理网点的增设能够有效拉动城商行零售存款增长。对于城商行来说,薄弱的客群基础是掣肘自身零售转型战略的关键,而物理网点则是银行与客户互动的重要媒介。客户通过物理网点可以快速了解银行情况和自身的金融诉求,建立信任机制;银行则可以通过物理网点,快速抓取客户特点,匹配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在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同时,夯实自身客户基础。

拓展物理网点是城商行提升网点渗透率的必然要求。虽然线上渠道在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挖掘、降低成本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物理网点在处理专业性较强、流程较为复杂的业务方面以其较好的沟通效果、较高的参与度获得了客户的信赖。当前国内相当部分客户选择金融机构时仍然倾向于首先考虑居所周围有营业网点的银行。然而,相较于国有银行,城商行对于本地市场的渗透率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为更好地推进自身发展,城商行就需要拓展物理网点,以此提高本地市场的网点渗透率,做大做强自身的客群基础。

拓展物理网点是城商行贯彻客户下沉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县域乡镇人群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需求不断凸显,成为新一轮消费升级的中坚力量。面对前景广阔的下沉市场以及庞大的长尾客群,城商行有必要采取渠道下沉战略,在县域和乡村增设物理网点,以更好地抓住这片蓝海发展的机遇,加大深耕本地市场的力度。

拓展物理网点是城商行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相较于大型银行,城商行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均不具备核心优势,通过新媒体途径进行品牌宣传,需要大量且长周期的投入。而借助物理网点,城商行可以深入当地居民生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展现城商行的正规性和权威性,从而有效提升居民对城商行的信心,逐步增强品牌输出,提升品牌知名度,为更好地获客、活客奠定基础。

城商行物理网点建设的模式选择

城商行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特色,一方面把握当前社区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以社区银行做深城市市场,提升城市网点渗透率;另一方面,抢占农村金融市场蓝海,以助农服务站深耕农村市场,扎牢地方银行的根系。

以社区银行做深城市市场

扎根社区布局“小、智、全”网点。当前,社区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态势,城商行应把握社区经济发展机遇,以大型社区、潜力社区、新兴社区以及社区密集区域为建设重点,以“改造与新建并重”为原则,布局社区银行。一是网点布局以小为主。在整体布局上,城商行可减少甚至取消现金柜台,压缩网点面积,减少网点建设成本。员工以营销服务人员为主,通过岗位职能综合化,减少柜员以及中后台操作人员配置,缩减网点人数,降低人力成本。二是金融产品以智为先。通过开发设计或引入线上智能化产品,利用智能机具和设备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智能化服务,以填补现金柜台裁撤带来的服务空缺。同时,设立“线上服务管家”“社区金融专员”等,实现全天24小时收集顾客需求与意见反馈,为设计和引入智能化产品提供依据,进而形成服务闭环。三是客群服务以全为主。围绕居民便利购物、用餐、娱乐、洗衣、洗车、美发、代驾、保洁等场景,开展网格化的金融服务,全面覆盖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最后一公里”,实现社区银行营销触点最大化。

打造系统精细的管理运营模式。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需要通盘考虑、灵活施策,以专业化的管理加大对社区银行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改变社区银行单兵作战的局面,将其视为某一区域网络布局的一部分,定期或不定期地调度核心网点对社区银行经营活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由总行事业部“搭台”,做好中后台支持,实行专业化的展业模式、打造专属金融产品以及对员工提供定期指导和培训。此外,在对社区银行考核评价时,应将考核重点放在客户体验上,比如,注重客户的好评度、满意度、意见率等,激励员工以提供卓越的客户体验为目标。

树立温馨美好的品牌形象。一方面,以亲情和温馨为核心打造品牌。社区银行服务偏于生活化、感性化,这就要求城商行设计专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的亲情化、温馨化的金融服务场景,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银行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以党建工作引领带动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有机融合、互相促进,提高社区居民金融安全意识,切实将社区金融惠及更多的居民与小微企业,彰显“有温度的百姓银行”担当。

以助农服务站深耕农村市场

因地制宜布局助农服务站。一是确立“进村先遣图”。针对农村地区面积广阔且地区差异性较大的特点,城商行可结合县域地图,以县域支行为中心,以半径5~10公里逐层画圆,根据各村庄所处层级及具体行政位置、人口、资源情况,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顺序,选出重点发展村,确定助农点布局顺序。二是依托农村基础设施选取站点。为降低网点铺设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助农服务站可以依托农村已有基础设施,如村组超市、卫生室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立助农站点。三是根据农村情况确定站点布局与配置。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以重点满足农民的基础性支付需求为原则,服务站功能以简单务实为核心;对经济较为发达的行政村,服务站可配置智能化机具以及专业人员,以更好地满足综合金融需求。

打造特色化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一是围绕农村居民多元化需求配置特色化产品。城商行可针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应收账款、订单、仓单及票据质押融资业务等,依法合规探索农村房屋抵押、农用机具抵押和农业订单质押等融资模式,助力打造农村物权流转交易平台等。二是发展农村供应链融资业务。城商行可主抓现代农业联合体、示范级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这些“核心点”的融资需求,以点带面,将融资链条向联合体内部企业、规模经营上下游主体延伸。三是扩大贷款规模和延长贷款期限。适当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额度,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此基础上,为资产达标的村民提供增值服务,优化村民的金融服务体验。

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农村经济环境相较于城市有着较大差异,要实现助农服务站稳健发展,就要严把风险关。首先,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制定与合作机构、服务点的合作协议,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各个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针对助农服务站人员,建立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其次,设立运营防控机制。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的站点巡检、评估与报告机制及培训机制,强化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杜绝违规行为。最后,强化金融教育宣传。针对村民作息时间,通过“金融夜校”活动,输送金融知识下乡,同时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宣教效果,强化农村居民金融风险意识。■

(责任编辑  贾瑛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泓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