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北京有一条重要新闻: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亦庄)。
这不仅意味着,亦庄将成为小米汽车的全球总部、研发中心、销售总部,还将成为小米汽车首个工厂所在地。
小米将在亦庄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自从雷军宣布要造车之后,很多城市都向“雷布斯”伸出了橄榄枝。明确表示欢迎小米汽车落户的,就有上海、合肥、武汉等城市。
但当北京参与竞争的时候,小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
小米汽车落户亦庄不仅是企业的“一大步”,更是北京的“一大步”。
这意味着:虽然北京要“纾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等问题,但发展仍然是主基调。在过去两三年里,这种变化显得越来越明显,先后出现了如下标志性事件:
1、国家把“京交会”升格为“服贸会”,把它作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会展活动之一。最近几年国家领导人连续亲自出席的展会,只有北京“服贸会”和上海“进博会”。
2、2020年9月北京自贸区成立,定位为“助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3、2021年7月,北京发布了最新版的“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在引进人才方面有了明显的放松。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南京大学等7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如果被北京单位录用,且专业符合北京发展战略,可以直接落户。
4、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主要服务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意味着:
第一,北京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的功能正在被唤醒。
第二,北京极高的落户门槛,有所降低。
在此之前,北京对于产业、人口等,都是要做减法的。比如根据2017年通过的“北京2035版总规”,到2035年北京的建设用地要净减161平方公里。
一大批高校、央企总部要被纾解到雄安新区。至于中低端的行业,甚至包括一大批极具人气的批发市场,则要转移到河北。部分企业还要转移到天津。
但北京的这种“刚性减法”没有维持太久,就出现了上述的调整。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北京又开始重视“做大做强”了呢?甚至连汽车工厂都要争取留下来呢?
我觉得三大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平衡中国经济的南北差距。
北京是中国唯一的“超一流城市”,也是事实上的“第一大城市”。北京对于全国非常重要,对于北方经济更是“擎天一柱”。
我说北京是中国唯一的“超一流城市”,有上海的朋友会不服气。在他们心中,上海才是唯一的“超一流”,才是中国第一城。
这其实是个幻觉。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经济地域差距很大的“大一统国家”,首都必须是第一城,而且必然是第一城。
1949年的时候,上海的经济总量大约相当于3个天津,天津则相当于2个北京。也就是说,上海相当于6个北京。
但这个局面很快就发生了巨变。首先是文化、出版行业,上海大半资源整体搬迁到了北京,让北京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在文化出版上实现了对上海的压倒性优势。
北京汇聚的资金(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大约在60年代前期北京就超过了上海。前些年,北京没有纾解非首都功能的时候,北京的资金总量一度等于1.4个上海,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直到上海科创板成立,上海才又再次拉近跟北京的距离。目前,北京汇聚的资金总量,仍然相当于“上海+天津”。
央企总部、民企总部、独角兽企业总部的数量,上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市值数量、发明专利数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等,北京都对上海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就连深圳的上市公司市值,都相当于“上海+广州”了。
那上海的GDP、税收、财政收入为何还超过北京?其实,这是上海仅存的优势了,北京的优势更多体现软实力、未来潜力等方面。比如在文化、教育、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北京的优势非常明显;代表新经济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也是上海的数倍。
北方第二城——天津,汇聚的资金总量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靠天津来撑起北方经济,显然不现实。
所以,北京需要亲自披挂上阵。
第二,中国经济转型任务艰巨,疫情下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也在加大。这时候北京很难再继续“不做大做强”,唤醒北京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功能,对全国经济转型、稳增长保就业,也有很大的意义。
第三,中心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中心”,是通过不断吸收周边高端资源、做大做强而实现的。当一个城市克制自己做大做强欲望的时候,这个城市的良性循环将被打破。
最典型的案例是香港。香港过去10年里,常住人口只增长了5.3%。从内地引入的增量人口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是香港低收入居民的内地配偶与子女。
由于缺乏优才持续流入,香港过去10年发展非常慢。一河之隔的深圳,10年新增常住人口714万,几乎新增一个香港,人口增量是香港的19倍。
深圳的崛起,香港的停滞,是城市发展中非常经典的案例。
过去几年,北京常住人口也出现了停滞。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6年北京的常住人口达到了2195.4万人,但到了2020年末则为2189.0万人。4年中,北京常住人口不增反降,减少了6.4万人!
上图是北京2000年以来每年常住人口变动情况,增长高峰在2006年到2012年,从2016年至今几乎没有增长。至少统计数据如此。
企业走了,人口走了,税收和财政的增长肯定会受到影响。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条新闻:
从长远看,要让北京履行好首都功能,必然要稳住它的财政收入。稳住财政,必然要稳住经济。
京津冀地区环境比较脆弱,北京是首都,适合北京发展的行业不是特别多。除了文化、教育、出版、影视、科研这些“软行业”外,比较“硬”的行业只剩下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车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了。
在北京“十四五”规划里,35次提到了汽车。比如:
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培育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服务全价值链环节,支持形成一批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
北京还把亦庄新城、顺义新城确定为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的两大基地。
所以小米汽车落户北京,要么选亦庄,要么选顺义。
亦庄的位置,显然比顺义好很多。不仅距离中心城区更近,土地价值更高,员工上下班更方便,距离两大机场也比较近。
小米汽车落户亦庄之后,肯定会带动一批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就近落户,为北京形成新一代汽车的产业链。
从税收、经济带动能力、低碳等角度来观察,央企总部显然比汽车工厂作用更大、效果更好。
当汽车工厂都可以留在北京比较核心区的情况下,央企总部的外迁还会规模很大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胡子说房。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