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经济基本面继续从“滞胀”向“衰退”周期迈进。
第一,经济出现季节性回升,但下行周期刚刚开始,明年下行压力更大。
第二,通胀基本已经达到峰值,通胀的数据回落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目前的经济已无法承受滞胀的压力,正在逐步过渡到衰退周期。
第四,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央行已经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新一轮全局牛市言之尚早,结构性的成长机会依然是主基调。宏观上依然不利于股票资产的估值提升和业绩改善,近期回暖并非全局性、趋势性牛市,仍应适度控制股票资产仓位,以把握结构性机会为主。
1、对周期板块来说,滞胀到衰退是最危险的阶段,需求量价双杀,切勿刀口舔血。
2、对消费板块来说,短期整体修复动力逐步减弱,只有少数高景气消费升级赛道有机会。
3、对金融板块来说,不管是绝对估值还是相对估值都处于历史低位,业绩也相对稳定,可以作为防御性板块进行少量配置。
4、对成长板块来说,整体面临估值压力,但逆周期的高景气科技赛道依然是未来配置的主方向,新能源汽车和芯片产业链弹性最大,军工产业链确定性最高。
长按添加投顾助理微信,回复12,获取完整版12月配置策略及方案
一 基本面:经济尚未“触底”,通胀基本“达峰”11月经济基本面的滞胀矛盾依然存在,但衰退的信号已经越来越强烈,我们已经进入滞胀到衰退的过渡期。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虽然新增社融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滑,但经济后续仍可能继续下行,PMI更像是反弹而不是反转,工业投资消费依然疲弱,经济远未达到底部。但从通胀的角度看,PPI和CPI非食品项再创新高,本轮通胀基本达到峰值,后续大宗商品高位急跌的影响会逐步体现,通胀有望逐步回落。图表1:经济周期核心增长指标(PMI-3MA)和通胀指标(PPI定基指数)来源:Choice,巨丰金融研究院PMI重回荣枯线之上,但更像是季节性反弹而不是反转。社融数据结束连续3个月下滑趋势小幅反弹,但依然偏弱。房地产调控的压制作用加速体现,房地产投资连续6个月下滑。消费下行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需求依然疲弱,亮点主要在结构。通胀方面,PPI创历史新高,CPI创年内新高,本轮通胀高点可能已经出现。二 流动性:央行释放重要信号,货币宽松有望升级(一) 宏观流动性:央行暗示打开“货币闸门”,宽松升级脚步渐近过去几个月这个判断基本得到印证,一直到目前,央行都没有明显的宽松动作,基本是维稳的基调。1、从货币数量角度来看,截至11月24日,净回笼有所减少,但整体投放依然谨慎。2、从货币价格角度来看,央行继续保持定力,所有的政策利率依然全线按兵不动。3、从市场利率来看,宽松的趋势也愈发明确,11月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同步下行。(二) 微观流动性:公募基金发行回暖,但外资流入放缓1、散户:个人投资者新增开户增长放缓。2、基金:公募基金发行有所回暖。3、外资:净流入速度明显放缓。杠杆资金:融资杠杆继续增加,仍需警惕高位波动。三 配置策略:大类资产依然债优于股,但股市仍有结构性机会对股票资产来说,新一轮全局牛市言之尚早,结构性的成长机会依然是主基调。宏观上依然不利于股票资产的估值提升和业绩改善,近期回暖并非全局性、趋势性牛市,仍应适度控制股票资产仓位,以把握结构性机会为主。图表2:A股市场主要股指收益回顾(截至2021年11月29日收盘)
来源:Choice,巨丰金融研究院
图表 3:A股核心指数估值走势
来源:巨丰金融研究院
从行业风格来看,各个风格走势分化、风格切换频繁,上月表现较差的消费和周期板块明显回升,均上涨2.5%(上月分别为-1.0%和-1.8%),上月表现较好的板块出现分化,成长板块加速上涨,继续上涨6%,金融板块加速下跌,跌幅2%,稳定板块表现最差,下跌3.3%。
图表 4:A股各风格指数走势对比
来源:巨丰金融研究院
总体来看,11月的市场相比10月整体有所回暖,但并非全局性、持续性的行情,结构分化、存量博弈、风格频繁切换依然是市场的主基调。按照惯例,我们逐个风格进行分析:
消费板块
从短期角度看,参与阶段性修复行情的建议逐步撤退,等待下一轮估值修复的机会。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消费就此开启趋势性上涨的概率不大?
周期板块
从需求端来看,下游需求仍在持续衰退,而且可能加速下行,供给端的紧缺也出现实质性缓解,对周期股的投资策略依然明确。
大金融板块
随着衰退期的临近,业绩支撑将逐步减弱,市场更倾向低估值避险。从内部来看,银行股现在很便宜,绝对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科技板块
未来3-5年都有相对确定的增长空间,如果已经入场可以坚定持有,做时间的朋友。短期来看,各个行业的景气度会有周期波动。
1、新能源车产业链:增长略有放缓,但渗透率持续提升,依然高景气。
2、半导体产业链:延续高景气,估值相对合理。
3、光伏产业链:景气度没有增量,估值也处于相对高位。
4、军工产业链:景气度确定性大于弹性,仍可分批布局。
长按添加投顾助理微信,回复12,获取完整版12月配置策略及方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巨丰投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