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杂谈】
“工抵房”能卖得出去,还是比较理想的,估计有的城市、有的项目就没那么顺利,当事人也不得不接受。
李宇嘉
近来,朋友圈里很多开发商、中介朋友在发布“工抵房”的消息,打着超低价、“100万上车”等吸引人的字眼。“工抵房”俗称“抵账房”,简单讲就是开发商拿房子来抵扣工程、材料、设计等应付账款。但是,施工单位、材料提供商、设计单位要的不是房子,而是要现金给员工发工资。于是,就把这些房子拿到市面上来销售,当然价格也比正常销售的要低一些。
一直以来,“工抵房”在内地、中西部城市非常普遍。记得2012年,笔者到某西部城市调研楼市,在各个新盘售楼处,都有大量“工抵房”在兜售。一听你要买房,一群人哗啦一下围过来,向你推荐价格更低廉的“工抵房”。那时,开发项目手续不全、烂尾的情况比较多,“工抵房”可能无法办理房产证。
笔者一个同学在西北某城市从事建筑设计。他告诉笔者,前几年地方政府大力推进“保民生”,因规划、用地、市政配套等瑕疵,导致“办证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并要求新老划断,新楼盘一律不得出现“办证难”。他手上的几套房子都顺利出手了,还赚了一些钱。
他还告诉我,近年来“工抵房”还是很普遍,业内一般做法就是一半“工抵房”、一半现金支付。因为,现在房子卖得很慢,开发商没钱支付;另一方面,现在要求不得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好在,办产权证比较顺利、价格也低,有的包工头愿意要房子,自己住或到市场上卖。
但疑惑的是,现在广州、南京等热点城市也出现很多“工抵房”,这是很罕见的。笔者朋友圈发布的“工抵房”的消息,就在广州,当然主要集中在外围库存挤压、价格相对较低的区域。一打听才知道,现在开发商资金链相当紧张,前端融不到钱,后端的房子不好卖,急于回款而推出“工抵房”。由于这类房子价格比市场价低15%-20%,而被媒体大量炒作。
笔者了解到,“工抵房”在热点城市大面积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过去房地产企业在快速膨胀过程中,侵蚀供应商的资金很常见,包括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设计和监理单位等,也就是开发企业变相向他们融资。过去,结算周期拉得很长,很多开发商年底才和供应商结算,“商票”融资的周期更长,这是行业潜规则,大多数供应商也认同,所以“工抵房”较少。
但是,近期各地都在密集整治“商票”、整治拖欠供应商货款等,于是“工抵房”就大量出现了。有钢筋水泥的房子做担保,供应商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他们是看着热点城市的房价这些年怎么涨起来的、怎么翻番的。手上拿着的几套房子,估计很容易就能卖出去。他们和开发商签署合同后,不知道从哪里一下子就窜出一帮房产中介、博主,说要帮他们卖房子。
在广州这样的热点城市,不管房子品相如何,价格低这一条,就足以吸引看客了。另外,尽管这些年吵吵闹闹,时而以罢工威胁一下,但过去供应商和开发商的关系总体上比较融洽。供应商也知道,“加杠杆”、“快周转”是普遍逻辑,拖欠是行业共性。供应商也是受益者,不然怎么能把业务做大呢?拖欠归拖欠,滞后还款的链条能够规律地循环下去就行。
但近期,行业风险事件不断,一些供应商反映,长期合作的开发商伙伴,一夜之间竟爆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债务,时不时还有债主上门围堵,这让他们感觉到很担心,不知道还有什么风险在后面。于是,不再愿意接受货款拖欠,还不上钱就要求拿房子来抵债,因为担心后面房子也要不到了,“工抵房”就成普遍现象。当然,也有一些开发商拿“工抵房”当促销噱头。
但不管如何,行业运行逻辑彻底变了,过去助推行业链条高速循环的零件,有的要被拆下来了,很多问题就会暴露,也是不得不买单的体现,“工抵房”就是一种。当然,“工抵房”能卖得出去,还是比较理想的,估计有的城市、有的项目就没那么顺利,当事人也不得不接受。
(作者系房地产资深研究人士)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