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琦/制表 本版制图:陈锦兴
证券时报记者 吴琦
今年以来,无论是次数还是总金额,基金自购均创出年度历史新高。截至11月末,基金自购已经连续7个月保持在30次以上。由于看好权益市场,股票型基金今年被青睐,基金自购金额是去年的3倍。
从历史上看,年底往往是基金公司自购的高峰期。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目前正处于发行的基金数量共计300余只,本月即将发行的基金数量也有百只,基金公司或将再掀起一波自购潮。
基金公司
自购规模创新高
基金公司自购即基金公司用真金白银购买旗下基金,意味着基金公司愿意与基金投资者一起承担基金产品的收益和亏损。从投资者角度看,基金公司投入了资金,就愿意投入更多精力管理这只基金,值得信赖。
2021年接近尾声,截至12月1日,今年以来基金指数涨幅1.26%,振幅10.27%,全年表现震荡。今年基金公司自购热情不减,基金公司自购总金额连续2年增长,下半年以来持续升温,连续7个月自购基金发生次数保持在30次以上。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年内有88家基金公司进行自购,合计自购次数375次,总金额48.43亿元,自购次数和总金额均创出新高。
具体来看,今年天弘基金自购次数最为频繁,共实施了45次;国泰基金、华宝基金、华夏基金、创金合信基金、西藏东财基金等5家自购次数也在10次以上;天弘基金自购金额最大的一笔是天弘益新混合A,自购金额高达6001万元。
88家基金公司中有6家公司自购规模在2亿元以上。其中,国泰基金以3.9亿元的自购规模位居第一。国泰基金自购金额最大的一笔是国泰惠元,自购金额高达5200万元。建信基金和天弘基金的自购规模分别为3.1亿元和3亿元。
自购基金
年内收益差别大
基金公司参与自购的资金中,也有不少基金经理亲自参与。如近期正在发售的广发大盘(270007)价值混合于11月开始认购,基金经理就自购了500万元;汇添富价值领先混合基金经理自购了200万元;融通鑫新成长混合基金经理也自购了200万元。
自购基金表现如何?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显示,截至11月30日,自购基金收益率为亏损的产品占比30%,16只基金产品年内收益率亏损超10%,其中尤以投资于港股、美股的基金产品表现最差。
长江新能源产业、国泰中证环保产业50ETF、天弘中证新能源汽车、创金合信数字经济主题和东财中证有色金属指数增强收益表现强势,年内收益均超50%。
可见,基金产品表现主要还是由产品本身决定。不过,基金公司或是基金经理的大手笔自购以及自购频次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自家基金产品的认可。一家FOF基金的经理就表示,其选择基金的标准之一就是看重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责任心,自购基金会倒逼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在配置资产时不得不考虑背后的风险。
年底或掀新一轮自购潮
从自购基金类型来看,今年格局大变。2018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的产品中,债券型基金一家独大,今年则是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三分天下,自购金额占比分别为29%、30%和26%。货币市场基金、另类投资基金和QDII基金的占比依旧较小。混合型基金时隔4年,再次回到基金公司自购金额第一位。股票型基金14.26亿元的自购金额是去年的3倍,创历史之最。债券型基金自购金额则为近4年最低。
自购基金以新成立基金居多,而今年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发行份额占比较去年有提升,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占比则大幅下滑,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出基金市场目前的发行现状。
市场专业人士指出,今年权益市场震荡,股票型和偏股的混合型基金净值整体表现不及去年,影响了这类基金的发行。发行时的火爆程度也不及去年,基金公司通过自购表明自己对基金产品的信心,也可以坚定投资者的信心,帮助产品顺利发行。此外,今年债券型基金整体表现突出,基金公司自购起到的作用不大。
股票型基金中,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是今年基金公司自购金额最大的一只基金,自购金额为1.84亿元。
从历史上看,年底往往是基金公司自购的高峰期。2021年进入收官月,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目前正在发行基金数量共计300余只,本月即将发行基金数量也有百只,基金公司或将再掀起一波自购潮。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