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2月2日电 题:美联储“放鹰”,是福是祸?
作者 钟正生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张璐 平安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
范城恺 平安证券宏观分析师
2021年11月3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可能弃用“暂时性”一词来描述通胀,令市场始料未及。但“长痛不如短痛”,美联储此时的“放鹰”并非坏事,提早开始预期引导比“久拖不决”更好。未来数月,市场不宜低估美联储在紧缩路上提速的决心,但也不必过忧其扰动。中国货币政策仍可“以我为主”,人民币资产将彰显韧性。
美联储为何此时“放鹰”?
近期美国经济表现不错:拜登政府财政计划上路,居民消费强劲,就业数据乐观。Omicron变异病毒或是最大变数,但除非变异病毒被证明有实质威胁,美联储可能继续看淡疫情风险。在经济前景相对明朗时,美联储和市场都需要进一步审视通胀风险。
基数因素下,未来5个月的美国PCE同比将轻松“破5”,这样的走势客观而言并不符合“暂时性”的描述。美国2021年10月PCE物价指数PCE同比达到5%,核心PCE同比也高达4.1%,两者均创下1990年12月以来最高。
更何况,因疫情、供应链、房价、就业紧缺等导致的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仍可能继续演绎。往后看,成功连任的鲍威尔更需要捍卫其个人及美联储的信誉,需在紧缩过程中把握更多主动。
美联储下一步怎么走?
未来数月,美联储将显著加强加息预期的引导。该团队认为,应具体关注三大信号:对通胀的预测,对通胀的描述,对Taper节奏的把控。但整个过程可能被切割为多个阶段,尽量避免制造更大的“鹰派意外”。
在即将到来的12月议息会议,美联储对通胀的预测或较保守。其对于2022年PCE同比预测或在2.4-2.8%,表达通胀的可控性。在12月会议声明中,美联储有可能删去“暂时性”一词,同时可能继续强调供应链问题、乃至疫情风险对于通胀的促进作用。
在今年12月或明年1月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可能宣布加快Taper。一种可能是“加倍”目前的减码节奏,即最早从2022年1月开始,每月减少资产购买的金额由15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并于2022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执行最后一轮资产购买。如此,与不改变节奏相比,美联储将总共减少购买资产1350亿美元。
预期引导难点在于,美联储需更加明确Taper和加息有多远的距离。美联储可能将Taper与“通胀”目标相连,而将加息与“最大就业”目标相连,通过通胀和就业指标的短期背离来尽量“切割”Taper与加息。
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美联储“放鹰”引发了市场波动,但也意味着部分风险已提前释放。不过,本轮Taper(以及加快Taper)对美债市场的影响可能有限,继而以美债为锚的全球资产价格有望保持韧性。
从美债供需角度看,2022年随着美债供给同步减少,美联储持债比例在24%以上,仍超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13-19%)。中国市场已经受住两轮“压力测试”(2020年3月美元融资荒以及2021年3月美债利率的急速上行),其在新兴市场中“一枝独秀”的体质得以彰显。
考虑到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扎实、中美国债利差空间充裕、人民币汇率可以更有弹性,这些十分有利的经济和金融条件,使得中国货币政策能够更加“以我为主”地支持国内稳增长(货币政策稳中趋松应是相对确定的大方向)。在海外市场或存的波动中,人民币资产将具备较强韧性,应关注但不畏美联储紧缩的外部挑战。(中新经纬APP)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