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持续恢复,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在房地产行业疲弱、缺煤缺电限电等带来制造业增长放缓、疫情多点散发导致服务业增幅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
上述不利因素是否可能继续影响2022年的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将如何调整应对?临近年底,明年的宏观政策取向引人关注。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央行“降准”、不搞大水漫灌
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明确信号。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其中,货币政策近期动作明显。12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频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指出,将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运用多种货币工具,适时降准。
今日(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消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一次性释放资金约1.2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常规操作,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该负责人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人民银行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
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会议强调,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微观政策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今年前10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社零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消费市场的韧性充足,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随着经济恢复、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以及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消费增长仍然具有较好支撑。
其中,作为支撑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增加居民收入在2021年被频繁提及。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近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居民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短板,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还不高。
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合理分配劳动报酬与其他要素报酬的比例。这既是推动共同富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稳定经济增长的长远大计。因此,明年应对疫情冲击和稳增长须考虑如何更多地依靠扩大居民消费来实现,这不仅关系当前,也关系长远。
此外,会议还强调,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等。
专家:2022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首要任务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从会议释放的信号来看,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是2022年的首要任务。
连平表示,客观而言,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仍有不小的下行压力,四方面因素对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形成制约。一是2022年仍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减弱。二是2021年高基数对2022年经济增速有抑制效应,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高达18.3%,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压力很大。
三是供需两端偏弱的状态还有可能持续。供给方面受成本上涨、减排环保、“双限”和能源短缺影响;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口增速放缓,影响制造业投资和就业;内需消费的恢复也受疫情影响仍有一定不确定性。
此外,2022年将面临“四期叠加”的负面效应: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启收紧周期,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受挤压;主动去库存周期,对投资形成下降压力;房地产下行周期,拖累相关产业和消费;信用偏紧周期,信贷社融增速下降导致市场融资环境偏紧。
连平认为,2022年国际环境严峻态势将依然存在,面对上述不利因素,政策层面应增加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这对党的二十大召开和政府换届之年来说至关重要。
根据会议,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连平认为,2022年财政支出重心可能前置至上半年,帮助上半年经济平稳度过压力较大的时点,重点可能会放在保市场主体、保收入和保就业上。因此,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相关支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将重点支持新基建、生态环保和民生项目。
连平预计,2022年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3%以上,但应该不会恢复到2020年水平。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数量将小幅增长至3.8万亿-4.0万亿元。
会议强调,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连平认为,明年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仍以“我”为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境内物价走高、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货币政策没有较大放松的条件。
2021年底至2022年上半年,央行仍有可能会小幅降准,推动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公开市场操作满足季节性、阶段性的流动性需求;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普惠金融政策、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继续扩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张磊校对 李立军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