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春航 中国银保监会统信部主任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1年第11期
导语: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定位,科学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目标,将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充分应用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明确自身风险偏好与数字化转型战略之间的关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的快速演进与普及推广也为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科技驱动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银行保险机构积极顺应数字化潮流、把握数字化机遇、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银行业保险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重要且紧迫
开展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对“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作出了专门部署,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明确了数字化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在新的发展阶段,银行业保险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是建设网络强国、构筑数字化时代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现实需要。银保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工作。2019年底印发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科技赋能,转变发展方式,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郭树清主席在参加2020年金融街(000402,股吧)论坛年会时表示,“所有金融机构都要抓紧数字化转型”,在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上再次对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运用水平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鼓励金融创新和科技赋能”的要求。
开展数字化转型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不少银行保险机构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以客户为中心,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推进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优势,构建新生态、服务新领域、带动新增长,取得了一定成效。金融业务全面线上化,金融服务变得随时随地、触手可及,金融机构能够为广大群众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充分、更优质、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促使普惠金融真正落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为脱贫攻坚和防疫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开展数字化转型是适应金融市场变化,提升银行保险机构竞争力的战略要求。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从而改变了支付、信贷、投资等领域的竞争格局。随着金融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丰富,客户对金融服务选择的自由度大幅提高,客户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且更加注重服务体验。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与客户消费或生活场景相关联,大量客户数据由提供此类场景的平台企业掌握,银行保险机构原有的信息优势被弱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来自同业和跨业竞争压力增大,客户黏性降低,银行保险机构在服务场景、资金成本、客户信息等方面的传统优势被削弱,盈利空间受到挤压。银行保险机构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研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当前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不少银行保险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数字化转型,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成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研究转型战略、规划和实施路线;通过移动互联、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宽服务渠道,将金融服务嵌入消费者生活、工作场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需求;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数据信息的挖掘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大幅提升业务控制和风险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分布式、云计算等技术,搭建随需而变的基础设施;通过统一技术平台、组件化管理、敏捷开发模式,大幅提升系统开发和应用交付能力等。为此,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加大科技资源投入。2020年,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投入超过2400亿元,同比增长21%,信息科技人员数量接近15万人,同比增长超过17%。但在转型过程中,也有不少机构走了弯路、转型效果不佳。从目前情况来看,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传统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不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部分机构缺乏自上而下凝聚共识、统一规划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缺乏对转型方向、目标、路径的统一认识。部分机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同质化的经营思路,为了转型而转型,简单抄袭同业经验,成果投产转化率和渗透率偏低,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部分机构数字化转型只是单纯地将传统金融业务线上化,寄希望于合作公司的“客户引流”,未建立或发掘自身市场优势,转型效果不明显。部分机构存在业务与IT 建设“两张皮”现象,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对数字化理解不同步,难以有效衔接。部分机构组织架构、协调联动机制、产品创新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还不能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导致战略规划落空,或是在执行中走偏。
业务架构、数据架构、科技架构无法满足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较为突出的是,相当数量的机构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竖井式开发方式比较普遍,无法满足业务数字化的敏捷需求。部分机构科技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基础建设的需要。部分机构过度依赖科技外包,沉淀技术和数据资产的能力严重不足。
数据治理存在缺陷,海量信息难以有效转化为数据要素。不少机构数据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整合,数据碎片化和数据孤岛问题突出,无法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部分机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部分机构采集的数据质量不高、挖掘信息的技术不强、整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足,海量信息难以有效转化为数据要素。
数字化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短缺。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强大人才队伍,尤其是要有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数字化技能、拥有金融知识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化创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需要资源和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整体上还面临金融科技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稀缺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保险机构面临的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形成新的挑战。比如,在战略风险方面,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机构战略转型最常见的风险就是转向以往不熟悉的高风险业务,而自身并不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在信用风险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保险机构将尽职调查和客户筛选过程自动化、模型化,使用者很难准确定位数据输入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及决策逻辑关系,从而形成技术“黑箱”。部分机构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的导流、助贷,甚至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环节外包,从而弱化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在操作风险方面,银行保险机构正在自身价值链的不同领域与大量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合作,与第三方合作公司的关系已经从简单的外包关系发展为多层面多类型的关联交互关系,可能导致合作方的操作风险直接传导至机构。同时,随着金融业务的线上化、开放化程度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的风险敞口增加,数据管理和保护的难度加大。
强化顶层设计
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主动把握数字化创新变革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全局谋划、战略布局,协同推进变革,大力提升业务能力、数据能力、科技能力,久久为功,稳步实施数字化转型。
加强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明确自身风险偏好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保险机构经营管理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业务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机制流程、人才队伍、信息科技架构等多个领域的协同调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持续推进。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定位,科学制定数字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目标,将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充分应用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明确自身风险偏好与数字化转型战略之间的关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根据客户需求积极推动业务模式转型,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拓展产品营销和服务渠道,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提升客户体验。积极支持国家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发展,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要产业链,建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立足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业务,主动对接当地经济发展战略,推进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走特色化金融发展道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县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同时,加强智能应用适老化改造,不断改善老年人服务体验,让老年人在数字化发展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与数字化战略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积极探索组织架构创新,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在机构内部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职能横向协作和扁平化管理,组建跨业务条线、业务与技术相融合的共创团队,建立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的孵化机制,增强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创新产品服务和持续迭代优化能力。
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数据治理水平。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树立把数据作为核心资产的经营理念,挖掘数据潜能、激发数据活力,使大数据成为推动银行保险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优化数据治理架构,确立企业级的数据管理和数字化应用推动部门,发挥数据体系建设和组织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数据标准对提升数据质量、打通数据孤岛、释放数据价值的重要作用。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整合内外部数据,建设具有高效数据服务能力的数据中台,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形成以数据认责为基础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数据治理检查、监督与问责。
大力加强科技能力建设,构建稳健灵活、可拓展、高可用的科技平台。积极稳妥推进技术架构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供给,构建稳健灵活、可拓展、高可用的科技平台。通过分布式架构重塑基础设施,打造可扩展性强、处理效率高、容错能力强的技术中台。优化应用架构,打造企业级、平台化的业务中台,实现传统竖井式架构向业务中台转型,推进标准化、模块化的产品、业务、流程建设,为前台业务的灵活扩展和快速创新提供支持。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新技术应用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积极引进和培养既懂金融业务、又懂数据和科技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关注数据治理、架构设计、模型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等专业领域人才。加强高端核心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强化对领军人才和核心专家的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人才梯队储备。
构建安全可靠、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合作,优化拓展服务场景,强化业务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强化系统集成能力,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统筹规划金融产品服务内容和流程,建立健全面向开放生态的技术架构体系和敏捷安全的平台管理机制,对金融服务价值链中的关键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
加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加强战略风险管理,防止因战略定位和经营目标选择错误而过度承担风险。建立健全业务审批流程,对新产品、新服务及新业务渠道的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估范围应覆盖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安全及客户隐私保护、合规销售、产品及服务定价、反洗钱及反恐融资等方面。建立有效的业务变更管理流程,对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新业务渠道带来的技术和业务逻辑变化进行评估,针对相应风险制定专门管理策略。操作风险的评估与管控框架应符合新经营环境中开放式价值链的风险特征。建立新技术引入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技术风险管理。此外,关注信贷管理中的数据风险和模型风险,对模型数据的来源、准确性及充分性进行定期评估,定期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局限性,确保模型的可解释性和可审计性。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同时也在深刻改变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和经营生态。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抓住金融科技提供的新机遇,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变革金融服务方式、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作出应有贡献。
(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1年第11期)
微信征稿启事
《中国银行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邮箱:zgyhy001@163.com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