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院士:食用菌产业“五不争”壮大地域经济

财经
2021
12/09
16:48
亚设网
分享

今年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现在依然忙碌着。

1967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的李玉被分配到吉林省白城地区工作,一干就是10年。当时的白城,一旦下起雨来,泥泞的道路像打出溜滑,连鞋都穿不住。下乡的时候,有的地方还需踩着草丛里高高矮矮的塔头墩子试探前行,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泥水里。本来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可当地农民还在吃返销粮,根本没有多余粮食,干了一天活的李玉还得饿着肚子一步一滑地回公社去吃饭。

即便条件如此艰苦,李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专业,他把很多品种拿到山里的实验站去试种,就连春节也不回家,和知青、农民一起过大年交朋友,一心要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

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生产技术,把过去的大垄旱作变为畦田平播密植,增加植株灌溉,提高粮食产量,当年的扶余县善友公社善友大队成为当时农业科学试验种田的典型,农业部长亲自前来视察。10年间,他蹲点过的扶余县善友公社和洮南县岭下公社双双成为全省“红旗公社”。

这是李玉人生中极不平凡的10年。正是在这里,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不断研发让老百姓(603883,股吧)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技成果,通过科学技术让农民早日富裕起来。

1978年,李玉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菌物学家周宗璜教授。当时,中国菌物学研究几乎还是一穷二白。他跟着导师从无到有,潜心实验,留校后又带领学生跑遍全国,调查菌物分布,收集标本开展各项基础研究,建成了国内领先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其中仅黏菌就了占世界已知总量的三分之二。发现新记录菌种148个,命名36个黏菌新种,成为世界上以中国人名字命名黏菌种名的第一人。李玉在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还精辟的概括了食用菌产业木耳有“五不争”特色,壮大了地域经济。

小木耳 大产业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调研。调研期间,前往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习近平看着当地黑木耳、玉木耳喜获丰收,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的硬核作用,对柞水木耳给予了“小木耳,大产业!”鼓舞人心的评价。这个评价让李玉激动不已:“这个点赞让我们食用菌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同时更让我感受到了身上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就是如何把总书记所提出的‘小木耳,大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距吉林省2000多公里之外的陕西省柞水县,因柞树多而得名。柞树又叫“耳树”,顾名思义就是生长木耳的树,这种树上生长的木耳品质高,也很珍贵,当地农民也一直有种植黑木耳的习惯。

但是,这样的黑木耳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富裕生活。由于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柞水县贫困面广且程度深。全县有脱贫任务的村79个,2014年初,当地贫困发生率高达44.04%。

2017年开始,柞水县开始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制定了“1153”发展计划,即1万亩土地、1亿袋规模、5千吨产量、3亿元产值。那时,柞水木耳产业的现状是起步晚、基础弱、链条短,在关键核心环节上缺乏技术支持,面临的困难很多。

同年,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始了李玉院士团队与柞水的“千里交集”。

李玉院士团队引进了适生能力强、种植产量高、推广前景好的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5个,采集27个柞水地方特色菌种进行比对试验,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羊肚菌、竹荪等珍稀食用菌。

此外,李玉院士团队还为柞水制定了木耳菌包生产等4项技术规程,开发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种产品,帮助构建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加工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识别检测技术体系、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体系、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累计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千余人次。

现在,柞水木耳已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脱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增收。并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真正将“小木耳”做成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大产业”。

南菇北移 北耳南扩

木耳,成了柞水的一道风景,而“风景”却不仅仅在柞水一地绽放。

李玉先后主持科技部973、农业农村部948等科研项目40余项,带领学生筛选和驯化、选育出适宜东北地区气候的白阿魏菇、雪茸等39个珍稀蘑菇品种;创新和改进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尤其是对北方6个主要食用菌生产技术标准和体系进行了总集成和全面创新,解决了北方食用菌发展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国家“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食用菌发展战略。

2005年以来,李玉向吉林省委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百公里蘑菇长廊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2005年至2008年的三年时间里,他先后100多次到吉林省蛟河市蹲点科技帮扶,行程6万多公里,累计工作9个多月,手把手地教农民陆续建成大型全日光木耳栽培示范基地。

山西省临县、河北省阜平县等国家级贫困县聘请他担任食用菌产业技术总顾问。现在,仅河北省阜平县就发展日光温室大棚3000多栋,露地黑木耳3000多亩,菌袋年生产能力8000万袋,认证有机产品4个、绿色产品2个、无公害产品2个,带动农户5000余户,户均年增收近万元。特别是2015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先后选育了玉木耳、冰糯耳等食用菌扶贫明星品种,攻克了草菇、金针菇、杏鲍菇、北虫草、银耳、海鲜菇、绣球菌和双孢菇的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12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已经发布,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多年来,他培训的技术骨干8000多人,辐射带动菇农3万多户,累计推广面积50多亿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00多亿元。

农户抱上了“聚宝盆”

李玉院士的思维一向很超前。他创造性地总结出食用菌产业“五不争”的特殊属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它争资源。甚至提出“如果所有作物都不产粮食了,利用杂草、秸秆却照样可以种蘑菇,维持人生命”的观点。语虽惊人,但合情合理。

地处长白山(603099,股吧)脉的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不适合玉米生长,却是黑木耳种植的“温床”。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玉与当地建立起大学带动产业,科学家扶持栽培户的合作。此后一有时间,他和团队就同这里的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探索地面摆放全光栽培,推广微孔出耳技术……历尽艰辛,让餐桌上的“一盘菜”,成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30多年过去,如今的黄松甸镇已成为中国黑木耳之乡和示范产业重镇,年交易额达27亿元。当地农民亲切地说,李玉是在帮百姓在蘑菇地里“捡钢镚”的“财神爷”。不少人因栽培木耳致富了,家家开上了小轿车,一些菇农现在都是李玉团队的技术员,仅派往贵州的就多达20余人。

2005年,李玉又提出沿102国道,在吉林、蛟河、敦化、汪清、珲春等地建设百公里蘑菇长廊,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在,由他和团队帮助建立的磐石市取柴河滑子蘑基地、白山大山合香菇基地、德惠米沙子金针菇基地、和龙八家子桑黄基地等,在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玉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率队研发食用菌创新成果300余项,培育食用菌新品种45个,直接推广应用60多亿袋。走进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战贫斗困,在全国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家,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年产值达350余亿元。

今年2月25日,李玉院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牌。“当时听到大会堂里响彻吉林农大这几个字的时候我非常激动。”

据统计,中国食用菌产量从1978年5.7万吨到2018年4000万吨,40年700倍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在栽培学历史上绝无仅有。按照李玉的理解,总书记说的“小木耳、大产业”,不仅仅是点赞,更是重要指示要求,既是中国食用菌发展历程中的宣言书,又是里程碑,更是进军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张泓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