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货币当局在经济体中所创造的天量信用,被股市、楼市、期市吸收,从而刺激了投机行为。
韩和元
“当商业活动发生轻度震荡时,美联储印制更多的票据储备,以防任何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在此过程中,它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经济,美联储在经济体制中所创造的过量信用被股票市场吸收,从而刺激了投资行为,并产生了一场荒谬的繁荣。美联储曾试图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希望最终成功地压制投资所带来的繁荣,但太迟了,投机所带来的不平衡极大地抑制了美联储的紧缩尝试,并最终导致商业信心的丧失。结果,美国经济崩溃了。”
上面所引的这段话,不是某个学者针对未来某一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测,而是对一个既成事实所做的研究总结。当然它也不是就2008年危机所发,事实上它写于55年前,所描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文章作者更是大名鼎鼎,他就是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这篇文章的题目叫Gold and Economic Freedom,1966年首发于《客观主义者》杂志。
遗憾的是,他针对20世纪“喧嚣的20年代”所做的评述,却同样适用于他自己的任期。1987年9月,刚上任不到3个月的格氏第一次宣布加息,其前任沃尔克对其大表赞许:“恭喜你,你提高了贴现率,你已是一位中央银行家了。”可就在此后不久,格氏开始推出了一系列完全有悖于沃尔克主张的货币政策——他通过低利率的手段,不断地向市场注入大量贬值的货币。也正是因此,格氏获得了一个宽松的艾伦(Easy Al)的绰号。
但也正如刚才所引他的理论所描述的,格氏的这一举措刺激了投机行为,并产生了一次荒谬的繁荣,这便是19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但这却被他的信徒演绎成了他的“辉煌成就”。当格氏意识到这种荒谬时,他“试图吸收那些多余储备,希望最终成功地压制投机所带来的繁荣”。但太迟了,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了。
遗憾的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并没能促使格林斯潘去反思由他自己亲手制造出来的“多余的储备”对经济的影响。相反,他经过“深熟的思考”后,决定让他掌控的美联储再次打开流动性的总阀门,以此来增加更多的票据储备,刺激美国经济继续“前进”。从2001年9月起,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其后全球经济的走势,便严格的遵循着格氏早年的理论——美国在房地产及消费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泡沫。其后,便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
由此可见,21世纪的格林斯潘显然已否定了20世纪中叶的格林斯潘。当然21世纪的格氏是道不孤的,当下各国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也多在遵循着他当年所执行的政策,并认定这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唯一办法。于是,疫情后各国“印制了天量的票据储备,以预防任何有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货币当局在经济体中所创造的天量信用,被股市、楼市、期市吸收,从而刺激了投机行为,并产生了当下资本市场荒谬的繁荣。可问题在于,以后呢?
(作者系广州学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