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边万莉
编 辑丨李伊琳
图 源丨图虫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对比来看,此次会议延续了去年的表述,但具体内容方面删节较大。
一方面,货币政策仍然是保持“稳健”基调,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另一方面,未再提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等内容。
光大银行(601818,股吧)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从今年国内经济表现看,内需复苏偏缓,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展望明年海外防疫与经济复苏路径仍不够清晰。这种情况下,国内政策需要适度加大内需支持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预计明年货币政策整体延续稳健略偏松格局,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提升政策效率,平衡好稳增长、促改革与防风险。
延续“稳健”基调,灵活适度
从近三年经济工作会议来看,均将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但在具体表述上又有所不同。其中,2018年、2019年、2020年对应的用词分别是“松紧适度”、“灵活适度”、“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对于2022年的货币政策定调。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这一定调,与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时表示,“灵活”指的是在经济波动过程中,货币政策要及时出手(如12月6日降准落地等),并且要适度体现前瞻性(如7月降准等),防止短期冲击导致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适度”主要是在跨周期调节下,货币政策力度不会过猛,避免给将来留下金融风险隐患。今年以来,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一方面,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平稳运行。7天逆回购利率维持在2.2%水平,1-11月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均值为2.17%,两者之间相差仅为3个基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预期更为平稳,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效果更加明显,预防性流动性需求显著减少。另一方面,2021年年内两次全面降准。其中,自7月15日起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自12月15日起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两次降准旨在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过,市场人士认为未来在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上有可能是在稳健的基础上边际宽松。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研究院研报指出,此次降准验证了货币政策边际倾向“稳增长”,未来基调将以稳为主、总体偏友善。一方面,我国经济动能明显转弱,PPI-CPI剪刀差不断扩张挤压中下游企业利润,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另一方面,房地产风险仍在发酵,叠加2022年将是房企美元债务集中到期的时点,央行有必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准将有助于资金面平稳运行,略偏宽松的状态有望延续至明年春节前。2021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流通中货币(M0)余额8.74万亿元,同比增长7.2%,较上个月的6.2%回升幅度较大。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健伟分析,这反映货币政策呈现边际放松迹象。王青判断,着眼于明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下一步货币政策边际向宽是大方向,明年上半年还可能延续降准,必要时也有可能小幅下调政策利率。国盛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杨业伟表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央行在7月之后再度降准,显示决策层依然将降准作为一个应对经济下行的工具手段。随着经济放缓压力持续,明年上半年存在再度降准的可能。这意味着,在政策调整稳增长发力的过程中,货币宽松已先行。结构性特征明显,三个重点支持方向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提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延续了去年会议上“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的政策思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央行在《202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指出,要持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目前,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两项货币政策直达工具和碳减排支持工具,正是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精准扶持。
央行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9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4747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9937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为1904亿元,再贴现余额为5842亿元。
12月7日,就在宣布将于12月15日降准的第二天,央行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此次下调后,支农、支小再贷款3个月、6个月、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7%、1.9%、2%。实际上,这次定向降息应属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定向发力性质。
两项货币政策直达工具,即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具有直达性和精准性特点。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1年9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13.5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8.6万亿元。
碳减排支持工具,创设于2021年11月8日,旨在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央行表示,在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据了解,目前暂时还没有专门的科技创新支持工具。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宏观分析师程强在最近的研报中认为,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支持方向更加值得关注,如人民银行在降准公告中提到“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其中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已经有支小再贷款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已有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清洁煤炭再贷款,关注未来可能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政策。
唐建伟在解读降准时提到,后续货币政策仍将显示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有望更多地运用结构性工具,为支持实体经济提供精准导向。他表示,可能运用结构性价格工具,包括结构性优惠利率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引导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小微、三农、科创等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更多内容,请戳专题报道:重磅解读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政策信号?
本期编辑 陈思 实习生 王绮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