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磊 12月8日-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
内涵一:稳增长,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11月以来,总理多次提及“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压力在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宏观稳定是稀缺资源。宏观经济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连续进程。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财政要积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2021年,财政支出进度进度都有明显的后置,财政发力不够。1-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4.5%,完成年度预算的91.8%,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增长2.4%,完成年度预算的77.5%,支出进度明显落后于收入。预期明年一季度财政前置特征明显,支出有较快的增长。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而近两年的财政结余以及今年未发完的专项债额度将对基建形成支撑,进一步带动基建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加强。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
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至今年前三季度,减税降费总规模分别超2万亿、2.5万亿和0.9万亿,对企业主体保持了有力的支持。明年,新的下行压力下,新一轮的减税降费要注重结构性发力,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财政可持续要求下,既要推动隐性债务化解,更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政府赤字结构变化。2020年,中央、地方赤字分别为2.78万亿、9800亿元。2021年,中央、地方赤字分别为2.75万亿、8200亿元,中央赤字减少仅300亿,地方赤字减少达1600亿。增加中央赤字,减少地方赤字。
货币要稳健。预计明年的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基础上,将更加突出政策工具的灵活性,结构上更加精准,定向支持。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表现在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与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将继续发力,2020年至今年9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13.5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8.6万亿元。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绿色发展的工具也将继续实施。结构、科技、区域、改革开放、社会政策齐发力。
结构政策强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科技政策强调扎实落地。通过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国际合作等途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同时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
区域政策强调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转移支付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和困难地区倾斜”,为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提供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收入差距,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改革开放政策强调激发发展动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
社会政策强调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做好稳就业工作,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三孩配套政策有望继续落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内涵二:共同富裕,以人民为本
本次会议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把握被放到首位,凸显共同富裕这一长期战略的重要性,明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也不是搞“杀富济贫”。对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理解,会议指出“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办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
共同富裕以共同奋斗为根本路径。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用好三次分配,其中,三次分配“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政策力度上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重点提供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2022年,重点关注即将出台的《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
内涵三:房地产,来一场松供给不松需求的供给侧改革
房地产的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从供给侧发力,通过优化供给结构、调整需求,提升行业稳定性。
重申“房住不炒”,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旧的发展模式,是以房价为龙头,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三角循环来拉动增长,而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稳房价”为目标,在供给侧发力,发展长租房、建设保障房、合理发展商品房。
保障性住房,包括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其中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是重点。预计2022年我国将供应279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拉动房地产投资2.2%。
商品房市场,本次只提出满足“合理住房需求”,给未来政策留下空间,但节奏和力度仍保持谨慎。改善需求是否“合理”?在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定义。因城施策,地产库存低位平衡,三四线不合理的限购可以解除,一二线不合理的限价可以调整,限贷、限购的全国普遍放松,似不太现实。
房地产和金融的良性循环,关键是尽快恢复行业信心,并避免资金再度大幅进入房地产,保持流入房地产资金的合理适度。
内涵四:资本,有序进入绿灯行,禁止行业红灯停
2021年,为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针对互联网平台,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力度力度,以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此次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态度更为坚决,范围有所扩大。
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
什么是资本的积极作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够产生正外部性,扩大社会福利。在资本的支持下,平台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市场活力。科技创新成果在资本的辅助下可以更快落地,实现成果转化。
什么是资本的消极作用?若任由资本野蛮生长,出现垄断,严重干扰市场的正常秩序,打击其他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力。
如何用好资本?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内涵五:双碳,防止长期任务短期化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框架。会议继续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但同时也认识到目标的长期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注重绿色碳技术攻关,推动能源革命、能源强国,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30年达到25%左右。
先稳住存量,再积极拓展增量。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结构的基本国情,“安全可靠”地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会议强调我国能源结构仍是“以煤为主”,这一基本国情暂时未变,先稳住存量,再积极拓展增量。在“安全可靠”基础之上,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
避免“碳冲锋”“运动式”减碳。对于考核方式,“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鼓励绿色电力消费,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在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大企业特别是国企要带头保供稳价,防止今年因过度反应、“运动式”减碳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甚至部分地区因此拉闸限电,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
双碳政策方面,今年“1”+“N”政策体系中的“1”已发布,“N”陆续发布,明年继续关注分省分行业双碳政策。
内涵六:重大风险,统筹协调+精准拆弹+企业自救
三季度以来,房企债务风险冲击市场预期,加剧系统性风险担忧。明年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在此节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十分必要,所以此次会议将其上升至理论指引高度。强调统筹协调、精准拆弹。压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畅通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形成合力。区分增量与存量,区分短期流动性困难与持续经营能力丧失,分类采取措施、突出重点、抓早抓实。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
强调企业自救。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确保所有债权人和利益相关方的正当合法权益得到公平对待。敦促企业通过资产出售、压降成本费用、提质增效等方式积极自救,避免责任推卸,引导企业坚守主业、稳健经营,减少风险外溢。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超预期风险、疫情反复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等。
夏磊 国海证券(000750,股吧)研究所联席所长、政策&地产首席分析师 观点地产新媒体专栏作者
(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