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动全市海洋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28.9%提升至30.4%。
锚定航向 创先争优
海洋发展质量越来越高
经略海洋站在新起点。抢抓中央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编制“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创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推动国家“三大深海平台”落户,加快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海洋产业汇聚新功能。前三季度新签约涉海项目124个,总投资976.4亿元,其中过50亿元项目6个。总投资3600亿元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开工率达到98%。中国北方国际(000065,股吧)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国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进入新阶段,“深蓝一号”首次实施三文鱼规模化收鱼,引进山东海洋集团投资50亿元探索打造绿色养殖新模式。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年底前将下水调试。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揭牌运行。
协同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共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打造“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有3个项目纳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组建由7名院士和8名首席科学家领衔的18个研究中心。完善“企业+研究院”前、中、后端对接协作机制,加速海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7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评估考核优秀,列全省第一,首次组织认定22家市级协同创新中心。
牢记初心 顺应期盼
惠企利民举措越来越实
谋海为民,全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上年度“三民”活动市民意见建议全部办结。今年解决市民诉求和问题900余件,政务服务好评率100%。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扩大政策性渔业保险覆盖范围,渔民作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精准施策,助力涉海企业做大做强。制定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5条政策,精准助力企业发展。举办2021青岛渔业线上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带动提升青岛渔业品牌知名度,助力企业深挖市场潜力。
优化环境,合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完善市委海洋委重大项目顶格推进机制,推动立项、用地、环评等手续快速办理,让企业办事“无障碍”
“零等待”。与国开行、浦发银行(600000,股吧)、青岛银行(002948,股吧)、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深化合作,拓展涉海企业金融服务渠道。巩固提升海洋产业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资本对接和产能合作。
尽锐出战 攻坚克难
管海护海成效越来越好
海洋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完成海岸线修测任务,进一步优化海陆空间资源。严格实施围填海管控,依法为青兰高速机场连接线等民生项目提供用海服务保障。开展系列海上执法行动,建立市场监管、海警、城管、交通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已查处各类违规渔船260艘,收缴地笼网具4.5万套,查扣涉渔“三无”船舶156艘。加快推动插卡式"AIS"设备和安全救助卫星通信终端配备,提高渔船安全防范能力。
海洋灾害处置能力进一步强化。面对海上突发溢油事件与史上最大规模浒苔绿潮灾害交汇叠加,连续奋战三个月,构建海上三道防线,创新海上转运投放等处置方式,组织出动渔船4.7万余艘次,打捞清理浒苔145万余吨,最大限度降低了负面影响。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域范围互花米草刈割任务。
海洋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进蓝湾整治行动,加紧实施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项目。加强涉海环境综合治理,高标准完成纳入市办实事的29个渔港环境整治任务,发布《青岛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快推动禁养区、限养区清理整治。渔业增殖放流投入1400多万元,完成放流苗种8.6亿单位。
新的一年,市海洋发展局将紧紧围绕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加快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五个中心”建设,为全市海洋发展再上新台阶,争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青岛市水务管理局:
10条省级美丽示范河绘就人水和谐画卷
面对广大市民饮水安全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务要求的不断提升,青岛市水务管理局以惠民生、保安澜、强生态为己任,全力提升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标准质量,奋力构建青岛特色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市民美好生活提供高品质服务。2021年调引客水3.6亿立方米,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62.56公里、一户一表2.5万余户,改造农村水厂18座、主管网300公里,对16条河道、17座水库实施综合治理和除险加固,清理河道206条、创建10条省级美丽示范河。青岛市保持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
积极构建城乡纵横“大水网”
积极适应全市发展大局,把水网建设作为城乡供水的生命线,加快黄水东调承接工程,年底具备通水条件,如期兑现政府对全体市民的郑重承诺,城市供水能力大幅提高。全面启动官路水库工程,先后20余次对接部委、省厅,推动建立顶格协调机制,项目规划在最短时间内通过水利部专家评审。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严守水资源管理“红线”,科学下达区域用水指标,全市万元GDP 用水量下降至8.11立方米/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统筹调配客水与本地水,年内调引客水占全市供水量的60%;大中型水库蓄水4.3亿立方米,可充分保障全市正常用水量。保障提升供水水质,加大新建改造供水管网、一户一表力度,实现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优质水资源保障。加强水质检测,对106项水质指标进行全分析,累计检测项目10976个,合格率均为100%。举办7次水质检测“进社区、进我家”活动,邀请千余名市民亲临制水一线,了解水质监测全程。投资8.1亿元,改造农村水厂18座、主管网300公里,64万群众直接受益。
针对今年降雨集中、汛期延后的水情实际,全力以赴保障河湖安澜、家园无恙。补齐“短板”,对河道、水库实施综合治理和除险加固,修复水毁工程37项,疏浚管道300公里,市办实事计划改造50个积水点任务,实际超额完成,总共改造完成103个,各类防汛工程成功经受雨情考验。
14处黑臭水体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以人民对美好水生态需求为出发点,加快水环境治理。强化河湖管理,压紧河湖长责任,落实“抓镇促村”考评机制,清理河道1220公里,4677处问题得到整治整改,群众身边的“四乱”问题持续减少。融入地方文化民俗,创建10条省级美丽示范河。实施水生态修复保护,完成8个国家级饮用水源地安全达标评估,实施5处小流域治理项目,查编水保方案169个。大沽河南村断面调度生态水量超5000万立方米,全年利用非常规水3.55亿立方米,为生产生活生态留足“源头活水”。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摸排污水管网2086.6公里,新建管网91.3公里,老旧小区污水冒溢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4处城市黑臭水体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李村河排水口清污分流、拦河坝工程加快实施,全年河道生态补水1.71亿立方米。一批批美丽河湖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绘就岛城绿水青山和人水和谐的画面。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65类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一网通办”
今年以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精细管理、创新服务、统筹推进,推动不动产登记便利度、快捷度全面提升。
创新服务推进“一次办好”
全市65类不动产登记业务“一网通办”,70%业务“一小时办结”,98%业务“当日办结”。一是“一窗办”。全面融合不动产登记与税收征管系统,申请人在同一窗口即可完成不动产登记申请、涉税申报、缴税缴费及领取不动产权证书全部业务。二是“协同办”。二手房转移登记过程中,购房人“只进一扇门、只提一次申请、只打一次勾”,就可以同步完成用水、用电、供气、供暖、电视、宽带、便民卡等7项业务。三是跨区域办。打通异地受理、远程办理等环节,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同一登记事项在不同地区间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多地跑”“折返跑”成为历史。四是“延伸办”。与金融机构、公证机构、开发企业共建260余个远程服务网点,覆盖青岛全域,申请人办理贷款、公证或购房业务时,可以直接在金融机构、公证机构或开发企业现场办理不动产登记。五是“一证办”。对已办理预告登记的新建房屋转移登记,依托电子签名技术实现材料电子化,申请人无需携带纸质材料,只需出示身份证或电子身份证,即可办理不动产登记。
增存并举解决问题产权
突出抓好城镇居民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解决存量与杜绝新增“两手抓、两手硬”。一是全面深入摸排。成立了市级工作专班,严把历史遗留问题审核认定关口,持续健全完善问题台账。二是创新政策。针对影响产权登记的责任主体缺失、规划手续不全、建设时点不明等问题,在责任主体补位、建设时点认定、规划核实补办、消防安全评估、涉税手续办理等方面大胆突破,为问题化解扫清了障碍。三是实行“管办分离,并行办理”“证缴分离”。对无法及时完成竣工验收、欠缴土地出让价款、税费,整改难度较大、期限较长的问题产权项目,边完善手续、边追缴欠款、边办证。全市203个住房产权历史遗留问题项目具备转移登记条件,涉及居民6.56万户。四是推行不动产登记“交房即可办证”常态化。明确“交房即可办证”常态化服务工作流程,实行不动产登记前端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同步关联、结果互认,后端与税务部门深度融合、一体服务,把登记窗口前移至新建商品住房楼盘交付现场,一次完成交房、办证,从根本上解决交房、办证不同步问题。今年以来,25个项目实现“交房即可办证”,惠及居民1.25万户。
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在标准建设、信息共享、咨询服务、评价监督等不动产登记规范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为提升不动产登记效能奠定坚实基础。
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全国首创失信企业“云约谈”信用修复
今年以来,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用心用情服务保障民生,全市市场秩序总体稳定向好,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件,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守牢底线
让安全常伴市民左右
聚焦防疫、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五大安全领域,确保群众吃得放心、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在疫情防控方面,落实进口冷链食品管理制度,坚持“八个严查”,组织冷链箱货消毒96.5万吨、非冷链箱货消毒350余万件;落实农贸市场防疫制度,严格督促落实健康码查验、体温检测、卫生清理等制度;落实药店“四类药品”实名销售制度,对390家落实不到位的药店予以停业整顿。
在食品安全方面,抓好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监管,全市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5%。创新开展餐饮后厨、餐桌、餐具、地面、厕所“五净”行动,线上运用“以网管网”手段,清理不合规网店3000余家;线下检查餐饮单位8.6万家、立案506家,并对“网红餐厅”突击检查、现场直播,80余万市民在线参与。
在药品安全方面,对疫苗、人血白蛋白、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疫情防控药品、未成年人药品等重点品种开展监督检查,销毁过期药品44吨,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坚持对电梯、锅炉、压力容器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特种设备“应登尽登”“应检尽检”,特种设备定检率100%,连续五年实现零事故。打造“智慧电梯码”,实现“一梯一码一档”,建档电梯9万台。建成全市256家气瓶充装单位追溯体系,实现数据信息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突出儿童和老年人用品、危险化学品等7大类115种产品,对1376家单位生产销售的产品开展质量监督抽查,对存在产品质量风险隐患的企业,点对点督促整改。开展“油品质量+计量公示”工作,全市在营784家加油站公示率达100%。
采取实招
以赋能助推发展前行
实施质量强市、标准化+、知识产权强市“三大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顶格召开全市质量大会,出台《加快以品牌建设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增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84家,总数达到144家,居全省前列。完成新建16项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为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海洋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正式运行,成为全国唯一海洋中药领域特色重点实验室。国家石墨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落户,青岛市“国字号”国家质检中心达8个,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紧密结合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部署,高规格、高标准成功举办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推动标准国际化发展。促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青岛市签署标准化与技术性贸易首个国家地方合作文件,推动在上合示范区实施一揽子标准化政策,助力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出台全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强知识产权运营保护体系建设,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金奖3项、优秀奖20项,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保持全省首位。打造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海尔智家(600690,股吧)获批建设国家级智慧家庭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提升环境
用服务增长市场温度
坚持监管服务并重,努力营造健康有序市场环境,在全国营商环境“市场监管”指标测评中,青岛市成为全国标杆城市。面向消费主体,广泛开展放心消费建设。深化“放心消费在青岛”创建,全市放心消费单位达113万家。节假日期间,创新“三六五”监管举措,实行消费纠纷快调解,为群众挽回损失114万元。推动ODR企业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全市ODR单位总量突破1.7万家,居全国前列。
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铁拳”行动,查办各类侵害群众权益违法案件1500余起,罚没款2800余万元,市场监管总局在青岛市召开会议推广青岛经验。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青岛市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四。面向市场主体,广泛开展对企服务。深入落实“免罚清单”制度,办理免罚案件879件,免罚领域扩大至8个,免罚金额3470万元。实行外资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全程电子化,在省内率先推出外籍法定代表人领用电子营业执照业务。全国首创失信企业“云约谈”信用修复办理模式,为企业修复信用8800余户次。建立“优秀电商经营者库”,开展“优商加油计划”,为1160家电商企业提供了银企对接和直播培训资源。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为74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近3亿元。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