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石化承诺,到2025年将在氢能领域花费约46亿美元,并建设1000个加氢站。 ]
能源消费向低碳化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作为传统的重排放行业,化工行业正在加速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并在氢能等绿色技术的开发方面加大投入。
一些专业人士都认为,中国的“碳中和”目标为跨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目前行业仍然面临政策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
清洁能源成本高
液化空气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柏昊天(Nicolas Poirot)在近日举行的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开放日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减排的问题上,行业需更多合作,通过开发新的绿色技术建立起自己的能力,比如帮助一些依赖于煤进行发电的工厂提升工艺,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柏昊天表示,中国很多发电厂仍然依赖煤来发电,这是因为煤炭的价格非常低,因此需要讨论如何提升煤炭价格,鼓励更多企业采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或者使用化学途径改善发电效率;同时还要避免出现行业与行业之间脱钩的现象。
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仍然很困难,原因是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电力来源目前成本很高。柏昊天表示:“今天的可再生能源还没有体现出经济价值方面的效应,比如用氢能作为能源来源,虽然它更环保,但是相当昂贵。行业需要找到一种商业模式来确保为更昂贵的产品定价。在很多国家已经通过政府补贴来实现,但在中国这一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本月早些时候,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要求加快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鼓励氢能等替代能源在化工等行业的应用。工信部还重申到202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8%、能源强度减少13.5%的目标,并要求严格控制钢铁、水泥、铝等行业的产能。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万立帆(Fernando Vallina)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稳定的绿色能源供给非常重要。“在能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我们现在与中国有非常密切的合作,比如塑料化学品循环利用,现有技术可以在不损耗产品性能的情况下,重新利用塑料垃圾,生产出可再生的塑料产品,对于废料油产品的回收利用也是一样的。”
万立帆表示,在当前的“五年”规划中,期待更多关于化工企业减排的政策出台。“这也将鼓励行业对新技术的投资。从系统的角度来说,对于投资来说是有益的,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他说道,“当你积累了足够的技术,那么在减排方面的回报将是可观的。”
在欧洲,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已经表示,希望到2027年停止煤炭发电,到2040年停止天然气发电。该公司目前在可再生能源资产方面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700亿欧元,预计到2030年,投资规模将扩大至1700亿欧元。
科莱恩全球副总裁、中国区及亚太区总裁王安廷(Andy Walti)认为,中国和很多欧洲国家一样,在能源政策方面也面临挑战,“我们看到在化工行业下游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甚至也有规模上百亿的投资项目,但这些投资都需要有良好的规划,需要政府、AICM这样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合作推动。”他说,“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是能源供应可持续性、可再生能源灵活性等问题。”
探索绿色低碳技术
在工信部的规划中还提出,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
上周,中石化宣布已在雄安设立一家新的子公司,专门从事氢燃料业务,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新的公司将主要提供氢基础设施建设、加氢站管理以及低碳燃料的储存和管道运输。中石化承诺,到2025年将在氢能领域花费约46亿美元,并建设1000个加氢站。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氢能已经开始用于锂的生产。上周,澳大利亚公司锂矿企业Infinity Lithium表示,将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合作,探索使用绿氢生产锂。
绿氢是通过用可再生电力分解水分子产生的,是一种完全清洁的氢能源,被视为采矿和航空等重排放行业脱碳的一种方式。而锂也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金属,随着各国竞相实现碳中和目标,并转向更清洁的交通方式,对锂的需求也出现激增。
不过随着氢气大规模制备技术的普及,如何运输这些气体仍然存在风险,目前中石化已经开始探索布局液化氢产业。今年11月,我国《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三项液氢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液氢产业民用领域标准实现零的突破,为企业参与液氢生产提供了依据。但我国液氢产业发展仍较缓慢。
“在中国,对氢气液化的规定是新的,对于液氢运输的规定还没有细化。”柏昊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但是在欧洲和美国,我们已经开始了液化氢气的项目,未来肯定也会在中国这样做。而一旦氢气被液化,那么加氢站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因为汽车加氢的话最好是液化氢。”
碳捕获技术也被视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希望之源,在各国的气候计划以及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中占有突出地位。
这些技术的支持者认为,碳捕获技术可以在实现全球能源和气候目标方面发挥重要和多元化的作用,尽管另一些观点认为,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延长了世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分散了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注意力。
对此,瓦克大中华区总裁林博(Paul Lindblad)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二氧化碳就必须作为一种能源来使用。“在德国已经有一个项目,使用另一种可替代的气体去生产氢能,从而避免二氧化碳的排放。”他说道,“但如果二氧化碳已经存在于空气当中,那么就可以将其转化为其他的能源作为碳中和,这个想法是非常完美的,但是能源本身需要是100%绿色的。”
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Denis Depoux)也支持发展“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他还提出与氢相关的回收路线。“我们需要这种新技术,因为它可以做很多事情,尽管这可能不是一个非常大规模可行的解决方案。”戴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种技术的成本仍然很高,但中国可以带头去尝试。”
今年早些时候,上海石化(600688,股吧)宣布通过回收提纯生产中产生的废弃二氧化碳,每年向社会提供约10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针对这一做法,柏昊天表示支持。他同时称,液化氢气也已经在上海工厂启动了碳捕获项目。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上海已经开启了二氧化碳再回收利用的项目,回收的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用于能源领域,也可以用于其他地方。”他说道,“这在欧洲和其他国家也很常见,通过这一举措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