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12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注意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表示,冷链物流是减少农产品(000061)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疫苗等医药产品全过程品质管控能力的重要保障。
日前,《“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发布。《规划》指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
针对下一步要如何扩大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面,张江波提及,将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通过“四横四纵”串接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
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
《规划》指出,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下一步要如何扩大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面,最大限度提高冷链惠民水平?张江波表示,在宏观层面,完善网络架构,拓展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四横”指北部、鲁陕藏、长江、南部四大通道,“四纵”指西部、二广、京鄂闽、东部沿海四大通道,通过“四横四纵”串接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在行业层面,创新组织模式,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和网络化运作水平。张江波指出,规模化发展、网络化运行是促进冷链物流降本增效、扩大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面的重要途径。
“为解决我国农产品生产、消费相对分散与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其中,在产地,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广‘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新模式,提高产地冷链设施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张江波说。
在运行层面,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张江波介绍,在生产端,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多品聚集”,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畅通高品质农产品上行新通道,促进冷链惠农、品牌兴农、特色富农。在消费端,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中小城镇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下沉。
“鼓励供销合作、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电商等企业共建共用冷链物流设施,打通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乡进村新通道,扩大生鲜等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企业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冷链物流网络。”张江波说。
建百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规划》要求,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围绕服务农产品产地集散、优化冷链产品销地网络,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聚焦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
目前建设进展如何?张江波表示,2020年7月,结合地方自主申报情况,经过认真研究,形成了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单。目前,上述17个基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带动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江波指出,积极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好“三个强化”“组合拳”。首先是强化战略定位。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纳入“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整体布局,作为冷链物流运行体系的基础支撑和组织核心,对内承担枢纽功能,促进全国性、区域性冷链物流网络高效衔接,畅通国内大循环;对外发挥门户作用,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其次,强化整体布局。张江波介绍,围绕支撑构建“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研究制定了“十四五”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综合考虑农产品生产、流通空间格局、大型消费市场以及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选择100个左右城市作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开展基地建设,推动提高农产品产运销一体化运作、全程“不断链”水平,带动提升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运行水平。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2021年,我委设立了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将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范围内的公共性、基础性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纳入支持重点,首批17个基地相关项目建设已获得资金支持。另外,还通过优先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备选清单、推荐给相关金融机构等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张江波说。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