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就银行业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是现实选择。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要战略目标,也为当前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提供重要基础性支撑。“金融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勇担使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国家统筹发展大局上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叠加极端气候变化和大国政治博弈,粮食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国际粮食供应链遭遇严峻挑战。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头等大事,只有实现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才能为从容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提供底气,只有牢牢掌握粮食主动权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坚实支撑。
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看,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前,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二元体制鸿沟仍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有所缩小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中之重。
从培育经济内生动能上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基点在于扩大内需,“三农”是其中最具增长空间的领域。虽然服务“三农”工作任务是艰巨繁重的,但同时也是最接地气、业务发展潜力最大、创新基础和空间最深厚的领域。根据农业农村部测算,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必然要求金融资源进行重点倾斜。
从银行业转型发展角度上看,近年来银行业配合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先后进行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战略布局,乡村作为金融服务较为薄弱的地区,具备长尾弱势群体众多、绿水青山资源丰富、科技赋能降本增效明显等比较优势,为银行业落实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拓展空间。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催生大量投融资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产生多层次金融服务场景,5亿农民群体收入不断拓宽释放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金融需求的释放将给银行业带来巨大业务增长潜力。
“近年来,银行业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提升乡村金融服务质效等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效。”刘峰介绍称,截至2020年末,银行业机构乡镇覆盖率97.13%,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99.97%,做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农村信用基石进一步夯实,全国建档评级农户数约达15810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59%,授信农户数9192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34%;金融资源持续向农村地区倾斜,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2.6万亿元,在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超过20%,增速保持领先地位;县域金融机构不断强化存贷比,提高乡村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资源适配性。
刘峰同时表示,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仍需夯基垒台,乡村振兴所涉及领域宽、地域广、对象多、投入大,需要充分调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发挥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弥补制度短板和薄弱环节,实现银行支持乡村振兴业务成本可负担和商业可持续。
一是加强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刘峰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乡村发展程度、金融服务需求差异较大,亟待建立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不同类型的银行要找准自身定位,遵循错位发展的有序竞争原则,避免过度授信,在信贷审批流程、授信权限、产品研发方面对乡村振兴业务予以政策倾斜。
比如,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依托低成本资金,加大转贷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满足期限长、投入大、收益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全国性商业银行依托网点覆盖面广、业务类型全、科技实力强的优势,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地方中小银行依托人缘地缘亲缘的距离优势、亲和优势,立足乡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
二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刘峰表示,当前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仍较为落后,全国有超过4亿人尚未纳入征信系统,其中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地区。此外,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用意识和履约责任意识不强的情况,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财务资料和经营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在缺少抵质押物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难以对其进行授信评级。“建议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提高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优化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机制、培养农村诚信文化为抓手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和风险补偿基金增信担保作用,健全银政保合理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稳妥推进有关信贷保险产品的开发,着力解决银行对三农金融服务‘敢贷、愿贷、能贷’的问题,撬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地区。”刘峰表示。
三是加强数据信息整合能力。目前,一些省份已经率先建立了涉农信用信息平台,不过在刘峰看来,由于各地平台信息采集标准和口径存在差异,数据更新迭代频率不高,应用场景不丰富,导致数据可用性较低。同时,由于农户非信用数据散落于不同机构,商业银行单体采集存在成本高、重复作业以及信息可信度不高等问题。
为此,刘峰建议在完善各地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基础上,通过可信手段建立涉农数据传输共享机制,实现各地平台间互联互通;研究推动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归集、共享和应用平台,在信息查询、供需对接和抵押登记等方面为供需双方提供便利。
四是加强财政和监管政策同向发力。刘峰认为,应强化财政政策正向激励作用,弥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足,加快乡村振兴专项债发行规模,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引导配置、杠杆撬动和风险保障作用。同时,还应强化监管政策预期引导作用,对涉农业务实施差异化、包容性监管,鼓励银行将资金更多配置到三农领域。
五是加强技术赋能降本增效。刘峰表示,虽然当前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较高,但整体而言,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金融服务功能相对单一、服务成本仍然较高,部分乡村网点和自助机具受农民进城务工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影响交易量急剧萎缩,经营效率下降。
“建议加快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依托5G、智能终端等技术,开发线上服务平台或移动应用程序,推进全流程数字化的移动展业,支持涉农主体通过线上渠道自助获取金融服务,加强对农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和上门服务,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村网点服务模式创新,将流动金融服务和自助银行服务结合起来,破解农村偏远地区网点布局难、成本高的问题。”刘峰称。
(王晓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