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周潇枭
编 辑丨包芳鸣
12月16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部长许宏才介绍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关情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宏观政策加大调节力度,专项债是稳投资、扩内需很重要的政策工具。11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强跨周期调节,按程序提前下达部分明年专项债额度。
许宏才介绍,考虑到明年一季度稳增长压力较大,近期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推动提前下达额度在明年一季度发行使用,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支撑。
2022年的重点投向与负面清单
2021年,我国新增地方专项债规模为3.65万亿元。截至12月15日,地方已经发行专项债3.42万亿元,全年发行工作基本完成。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较高,专项债发行规模约1万亿元,发行进度较慢。直到三季度,当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专项债开始加快发行,8月以来每月发行规模均超过5000亿元。由于不少专项债到年底才发行,这意味着部分资金将在明年一季度投入使用,将与明年加快发行的专项债形成叠加效应。从资金使用情况来看,今年专项债约五成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约三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卫生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约两成投向农林水利、能源、城乡冷链物流等。不过,若从基建投资增速来看,今年政策拉动效应并不明显。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0.3%。为此市场讨论颇多,分析背后原因包括优质项目减少、地方项目储备不够、城投公司配套融资能力有限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封北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部分专项债项目真实投资能力不足,地方为避免资金浪费以及后续风险,导致今年专项债拉动投资效果不及预期。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表示,项目储备不足或者储备工作做得不到位,是这两年困扰他们的问题。后续将会同发改委指导地方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提前布置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审核把关,努力实现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入库一批、发行使用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的常态化滚动机制。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兼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宋其超表示,专项债明确用于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融资收益平衡是项目审核重点。如果专项债券对应的基金收入,因为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不足以偿还本金和利息的,会及时动态调整,从相关的公益性项目单位调入专项收入进行弥补,保障债券还本付息,防范专项债券偿付风险。据宋其超介绍,2022年专项债支持的重点方向,体现在三个聚焦。一要聚焦短板领域,重点支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二要聚焦9大重点方向,分别是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要聚焦重点项目,优先支持“十四五”规划纲要项目、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项目、水利、城市管网建设等。许宏才表示,今年财政部会同发改委加强专项债投向领域的负面清单管理。全国范围内的负面清单是,严禁将专项债券用于各类楼堂馆所,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各类非公益性资本支出项目。债务风险指标相对高的地区的负面清单包括,不得将专项债券用于非必需的建设项目。地方隐性债务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同时,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截至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66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0.89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为46.55万亿元,2020年我国GDP为101.6万亿元。2020年我国政府负债率,即政府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为45.8%,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2020年地方政府债务率,即债务余额除以综合财力(综合财力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本级收入、中央转移支付等)为93.6%,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在100%到120%之间。
许宏才表示,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不高。但是局部地区的风险不容忽视,还存在隐性债务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
今年,广东和上海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拟在既定时间内实现隐性债务清零。挑选广东、上海这类经济体量大、财政实力强的地区试点,旨在为全国其他地区全面化解隐性债务提供有益探索。
许宏才表示,要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要求严格地方建设项目审核,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强化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债务融资管控,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决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与此同时,还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许宏才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坚持分类审慎处置,纠正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当中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由于部分地方债务负担较重,化解存量债务压力较大,影响地方稳经济稳投资的政策空间,市场上有声音建议由中央政府为地方债务兜底。市场有分析指出,2022年为地方债偿债高峰,部分高杠杆运行的地方政府,可能引发债务风险事件。
“至于说是不是拿中央债务来置换地方债务,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审慎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我知道有些国家做过这样的事情,效果并不好,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安排”,许宏才明确指出。
本期编辑 陈思颖 实习生 张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