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毛军
临近年底,券商陆续召开2022年投资策略会,从已公布的策略报告来看,普遍对来年的行情持谨慎态度。虽然大部分券商表示,系统性的机会和风险整体可控,但对于行情向上的拓展空间均不甚看好,只有极少数券商给出了A股不同幅度的波动区间预测。
明年大盘预测现分歧
券商去年发布2021年策略报告时,大部分券商都还预测上证指数将达4000点左右,最乐观的甚至看高到6200点。但今年大部分券商策略报告都没有给出关于明年的点位预测,只有国泰君安预计,2022年上证指数将在3300点~3700点之间震荡。要知道,目前沪指已经临近3700点,按照国泰君安的预测,A股大盘明年整体几无上涨空间。
国泰君安表示,从行情走势上看,2022年上半年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叠加宽松预期加码,春季躁动接棒跨年行情。但随着经济下行和盈利压力的进一步凸显,上升势能将受到短暂约束,市场重回区间震荡格局。2022年下半年伴随经济逐步回暖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市场将逐步回温。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华安证券,其预测2022年A股将延续宽幅震荡格局,震荡中枢有望小幅抬升。不过对于市场而言,2022年无显著向下风险,但同时也不存在趋势性向上机会,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缺乏强劲增长支撑,以及美联储收紧流动性势必对A股形成压制等。
方正证券则相对乐观,认为2022年大盘走势为先扬后抑,波动幅度远超2021年,结构行情为主,系统行情为辅,一季度题材为主、蓝筹为辅,二季度蓝筹为主、题材低迷,下半年机会较低。防通缩的货币政策将继续释放,推动实体经济加大投资力度,是2022年A股市场上半年上涨行情的逻辑,美联储下半年有望加息及A股历史运行规律,或是造成2022年A股市场下半年回调的原因。
招商证券观点就比较中性,其认为2022年市场总体将呈现“前稳后升”的态势,宏观流动性逐渐转向充裕,社融增速企稳回升带动A股明年三季度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起点。2022年局部的结构性投资机会仍然存在,但是幅度可能很难像过去三年一样波澜壮阔。
业绩增速或大幅回落
造成券商对2022年行情预测整体偏谨慎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的干扰,券商对2022年A股整体业绩增长较往年预测显得保守。
国泰君安预计,A股盈利增速将由2021年的24%大幅回落至2022年的6.6%。节奏上看,上半年盈利仍难走出压力区,增速将于二季度见底,行至下半年盈利增速有望企稳回升。预计A股此轮增长压力或将维持4~5个季度。
对于2022年A股盈利增长预测,广发证券(000776)甚至比国泰君安还悲观,其认为,2022年随着供需缺口过渡到结构性供给过剩,A 股的周转率和利润率都将受约束,并进一步拖累企业的盈利能力。预计A股非金融企业2022年盈利将回落至0增长附近。
国海证券也认为,2022年名义GDP比2021年将明显下降,对应着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将回落,业绩对于股票市场的驱动下降。2022年业绩增速波动为个位数,业绩对于指数的驱动明显减少,预计指数波动率将加大。
一致看好新能源
虽然券商对明年整体行情看淡,但一边倒看好新能源行业,只是在细分板块上的取舍不同而已。广发证券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风光储跨入新时代。
西南证券则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行业高景气度延续,国内外产业生态加速共融。中国电动化供应链竞争力持续强化,新结构、新技术开始引领全球,未来有望建立“主动创新、技术输出”的产业新格局,作为全球优质制造资产的价值凸显,推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优质企业。
军工行业也是2022年策略报告中的热门行业之一。中信证券(600030)认为,军工行业即将在2022年开启景气发展的新常态。基本面的持续向好仍将是板块上涨的核心驱动力,而国企混改的持续推进有望提振市场情绪,带动新一轮板块行情。展望2022年,当不同细分领域开启新常态后,其边际增速将重塑估值体系。
看空房地产者众
与往年策略报告不同的是,以往券商一般极少出现看空一个行业的言论,但在2022年策略报告中,多家券商直言不讳表示不看好房地产行业。
国海证券表示,本轮地产政策的思路是以稳为主,不将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一定程度上拉长了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因此即使地产基本面有边际缓和,弹性也会受限。整体而言,地产投资2022年是螺旋式下台阶的过程。
国泰君安也认为,伴随地产融资收缩和房产税推出,当前市场对未来房价持悲观预期。尽管当前存在对地产融资的放松微调,但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动能已从过去基建地产转向创新增长驱动,经济结构和产业业态正在经历深刻变迁,因此未来房价的悲观预期或将延续。
东方证券也表示,虽然房地产信贷政策已经进入明显的回暖周期,但是仍然要指出,房企仍处于信用收缩的负循环状态,打破这个负循环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良好的销售回款。地产下行将会严重拖累经济增速,后续托底政策有望加码,包括近期政治局会议也定调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行业将迎来政策面和基本面双重回升。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