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北向资金一改此前一直以来的“买买买”态势,大举净卖出60.9亿元。而在周五盘后,市场上传来一个大消息。
证监会剑指“假外资”
12月17日,证监会就修改《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简称《若干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投资者依法享有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买入的股票的权益。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
对此,市场普遍分析认为是针对所谓“假外资”。
证监会表示,沪深港通机制开通以来整体运行平稳,在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引入境外长期资金,增加内地居民境外投资渠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有部分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开立证券账户及北向交易权限,通过沪深股通交易 A 股。
据统计,目前此类交易总体规模不大,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1%左右。投资者数量约有170万名,但大部分无实际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内地投资者约有3.9 万名。
证监会认为,此类证券活动与沪深股通引入外资的初衷不符,且这些投资者中98%以上已开立内地证券账户可直接参与A股交易,两种途径交易有发生跨境违规活动的风险,也给市场造成了北向交易中有不少所谓“假外资”的印象,不利于沪深港通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
此外,为顺利推进规范工作,保护存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证监会做了过渡期安排。
自规则实施之日起,香港经纪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政策实施之日起1年为过渡期,过渡期内,存量内地投资者可继续通过沪深股通买卖A股。过渡期结束后,存量投资者不得再通过沪深股通主动买入A股,所持A股可继续卖出;无持股内地投资者的交易权限由香港经纪商及时注销。
“假外资”问题由来已久
A股所谓的“假外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
据财联社报道,2018年9月,根据上交所、深交所、中国结算公司和港交所提议,内地香港两地证监会协商一致,北向看穿机制即“投资者识别码制度”正式实施,对跨境监管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这些年来,涉嫌跨境市场操纵的违规现象依然频频发生。一位在港行业人士透露,“假外资”之所以痼疾难除,与在港配资“高性价比”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有一定关系。
原因其一,可一定程度逃避监管,通过陆股通交易席位,交易仅显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交易账户可不被穿透,“由于无法获知申报交易的投资者的信息,加大了相关案件线索的发现和处理难度。”该名人士表示。
其二,配资成本更低,部分外资私人银行的年化利率仅2%。而对比内地市场,目前券商两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年化利率约为6%-8%;
其三,杠杆倍数更高,这一点上虽然未达到坊间传闻的“几十倍”杠杆那么高,但5倍杠杆是较为常见的,部分宣传广告还打出“单票满仓最高1:3”的宣传。而目前内地券商的融资杠杆则基本为2倍左右。
影响需要时间检验
至于证监会此举的影响,首次肯定会挤掉一些外资的水分。
其次从短期来看,会对市场造成一些情绪上的冲击,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资金不要也罢,从长远看,证监会此举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证监会也表示,下一步,将坚定不移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持续完善沪深港通机制,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深化跨境监管执法协作,切实维护沪深港通和两地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