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改革攻势如潮,地方冷热不均
问题在国资监管机构据媒体报道,2021年以来,央企改革动作频频: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集团亮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实施重组,普天并入电科,鞍钢“牵手”本钢,稀土、煤炭等领域专业化整合深入实施,物流大数据平台、海工装备创新平台加快落地。
应当说,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央企改革的效率还是挺高的,效果也比较明显的。一批本以为比较难改,甚至是难啃的“硬骨头”的企业,得以全面改革,且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形成了“破冰”效应。在这些企业改革的影响下,相信央企改革会取得更多突破、更大进展、更好效果。
而从国务院国资委近日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传递的信息,2022年的央企改革,将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加强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物流大数据、航空货运等协同发展平台建设。也就是说,央企改革的步伐,不仅会加快,而且改革的触角点也会更多,覆盖面更广,推进的角度也会更有针对性。央企改革的攻势,不仅不会随着改革难度的加大而减弱,反而会更加猛烈。
事实也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坐标仪”,如果不能率先推动改革、率先转型升级、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率先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显然是不符合央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的。其中,通过改革,让央企更加符合市场化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是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一项工作。因此,在新的一年中,央企改革一定会走得更快、走得更坚决,央企改革的动作也一定会更多、更有影响力。
面对央企改革动作频频,改革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前些年动作很大、速度很快的地方国企改革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显然,从近几年地方国企改革的情况来看,总体上呈现出省级国企改革依然动作较多、速度较快,市级及以下国企改革基本停滞不前,甚至有不进反退现象。特别是市级国企,总体上呈现全面停滞的格局。原因就在于,有国资委这样的机构存在,就不可能对市场国企采取更多的改革举措。今天的市级国资委,实际上已经成为地方国企改革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大阻力。
由于省级企业较多,且大多规模较大,无论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监管机构人员安排的方面去看,都是有很大的余地的,也是具有较强的迂回空间的。对省级国资监管部门来说,只有管不过来,而不存在无事可做现象。更何况,有些国资监管部门压根就不想去管那么多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动省级国企的改革,动力还是比较强的,动作也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从宏观层面的国企改革,脚步很快,中观层面的国企改革,动作也不算慢,只有微观层面的市级及以下国企改革,已经停下了脚步,更多的在做缝缝补补的事。
不得不说,这是与国资委领导的思路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多数市级国资部门的领导,都把“管”字作为自己履行监管职能的主要手段,而“管”字中,“管人”又是重中之重。在他们看来,只要“管”住了企业中的人,自己的权力就不会缩小。否则,就会越来越小。自然,也就不大愿意推动国企改革。他们非常清楚,一旦实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他们的监管权力就会大大下降,他们的存在感就会大大减弱。因此,在他们心里,是极不愿意推动国企改革的,是想“守”住这片江山的。有的国资部门领导,甚至不希望企业效益太好,企业效益太好、规模太大了,他们也“管”不住了。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市级国有企业改革就不可能向前推进,不可能真正推动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而形成了省以上国企改革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市以下冷冷清清、隐隐约约的格局。更多的地方,都在等待观望,或等待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或等待领导发话,反正自己不会主动推动企业改革,这种上热下冷的现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是不好的。因此,加快市级以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到了不可再等待的时刻,必须对市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新一轮改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