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江湖“风起云涌”,复盘2021消费金融十大看点

财经
2021
12/24
20:40
亚设网
分享

见证江湖“风起云涌”,复盘2021消费金融十大看点

2021年,在严格落实审慎监管的大背景下,“整改”“合规”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常态,一改过往粗放扩张模式,走向成熟理性发展的步伐愈发坚定。

这不仅体现在自去年以来蚂蚁消费信贷(花呗、借呗)业务的整改上。在平台经济反垄断大潮之中,全社会开始反思互联网巨头对于消费和借贷的过度诱导,监管发声批评“贷款追星”乱象,消费金融行业也推出了倡导理性借贷、明示年化利率等硬举措,甚至出现了热播电视剧的剧中剧外同时端掉“医美贷”的“梦幻联动”。

目前,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的经营主体,包括了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等,而此前野蛮生长的P2P网贷平台等则已经逐渐出清,消费金融市场正从“红海”变成“蓝海”。

站在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时点上,也站在消费金融告别旧模式、走向新发展的转折点上,NEW财金梳理了十件大事,重温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脉络,透视消费金融江湖“风起云涌”背后的深层逻辑。可以预见,回归理性和规范发展后的消费金融市场必将迎来新生。

01

互联网金融平台全面整改提速

从6月3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获批开业,到12月7日重庆市银保监局批复两位高管任职资格申请,随着蚂蚁消金高管团队的陆续到位,花呗和借呗启动了“一拆为二”的品牌隔离工作。其中,借呗产品的贷款服务将拆分为自营模式、联营模式和助贷模式;花呗将成为蚂蚁消金专属消费信贷服务品牌,专注于中小额,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更新为“信用购”类型服务。点评:截至2020年6月末,按照促成的信贷余额计算,蚂蚁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平台。其中消费信贷余额为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220亿元。而全国26家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到2020年末资产规模之和仅有5000亿元。自去年蚂蚁集团上市被紧急叫停、金融科技监管环境风云激变,占蚂蚁营收半壁江山的消费信贷业务一直是整改的重点。蚂蚁消金成立后,按照监管要求将逐步承接蚂蚁集团旗下的借呗、花呗业务,并与央行征信系统实现连接。从借呗、花呗启动品牌隔离工作,看蚂蚁消费信贷业务的整改全程,蚂蚁消金的合规进程将稳步推进,整顿约束与鼓励合规发展的信号都很明确——“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金融接受监管,科技创新发展。02消费金融行业合规发展框架明晰

1月,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从合规、风控、服务、资本、科技等五大指标将消费金融公司分级,并进行分类监管。这是专门针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第二份监管文件。首份监管文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于2009年发布、2013年修订。

点评:随着近年来消费金融逐渐年轻化、下沉化的趋势,风控问题日益凸显。近一年来,监管方面推出多项监管制度夯实消费金融业务监管框架。其中,《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弥补了互联网贷款监管制度的空白,为消费金融公司展业划定了合规边界;《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规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统一监管规制和经营规则;《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的出台,对消费金融公司“扶优惩劣”,意在引导消费金融公司转变经营理念,强化风险防控,发挥特色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显然,消费金融在审慎监管框架内合规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消费金融市场环境逐渐回归有序,未来将对消费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机构将在稳健创新的基础上,在同一赛道上、同一监管规则下竞争发展。

03

消费金融持牌机构继续扩容

2021年以来,随着苏银凯基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3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开业,消费金融行业从2010年的首批4家试点公司逐渐扩容至30家。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业绩表现加速分化,头部效应明显。在已经披露业绩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招联消费金融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资产规模为1298.4亿元,是唯一一家总资产规模突破千亿的消费金融公司,以断层式优势领跑行业。另据招商银行(600036)年报,截至2020年末,招联消费金融贷款规模在持牌消费金融同业中排名第一,资产质量优于同业平均值。

强劲发展势头下,招联金融宣布启动上市。2021年3月,招商银行公告披露,启动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上市研究工作。

点评: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总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行业快速成长得益于监管部门多年来的包容审慎,也与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消费快速增长紧密相连。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严监管趋势愈发明显,消费金融牌照价值进一步凸显。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批筹速度加快,呈现“开闸”之势。从现有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占据主流,同时小米、蚂蚁等电商系和互联网系消费金融公司入局的步伐也在加快。

消费金融持牌机构持续扩容,代表各类参与者对于消费金融这片“蓝海”的看好。目前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仍然达到54.3%。“十四五”规划提出,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目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过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

长期来看,消费金融领域还将会有巨头不断加入、参与主体也将越来越多元化,消费金融牌照主流化将有效带动消费金融公司服务实体和消费的动能。

04

“双减”政策下,教育贷“凉凉”

受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影响,校外教育培训行业进入“冰封期”,依附其而生的教育贷、教育分期也岌岌可危。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校外培训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点评:教育分期是近些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型场景金融业务。面对“双减”,很多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小贷公司为了明哲保身在此次浪潮中主动放弃了教育贷、培训贷等相关业务。但总体来看,教育贷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中占比极小,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贷、培训贷占比更低。此次“双减”政策主要会影响婴幼儿、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消费金融业务,而高等教育、出国留学教育、职业教育等消费金融业务影响较小。在职业教育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与鼓励的背景下,相关消费金融业务或将迎来新的发展。

05

贷款追星引发监管频繁警示

4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部分粉丝无底线追星,为明星集资打榜等不理智追星行为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一些集资乱象。还有的利用名人效应过度营销宣传诱导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有可能引发过度负债、暴力催收等问题。青少年尤其要对粉丝应援、借贷追星、集资追星等行为保持理智,谨防陷入非法集资等金融陷阱。

点评:在饭圈里,氪金应援、贷款追星、集资打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但与此同时,“花呗追星一时爽,到期还款火葬场”的闹剧也屡屡上演。监管部门在发布上述风险提示之前,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人民银行就在3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向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的行为。

监管频繁就贷款追星等现象发出警示,配合了“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也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监管一直倡导的理性消费、合理借贷理念一脉相承。

06

倡导理性借贷 头部机构动作频频

今年以来,倡导理性信贷成为消费金融行业主流的期待。1月,花呗、借呗上线理性消费自助管理新功能,用户可更便捷地自主调整额度、设置消费提醒。2月,中原消费金融推出“7天无理由还款”,为消费者提供了“冷静思考期”,鼓励用户理性消费。6月,兴业消费金融为教育扶贫公益项目“兴才计划”新增了“90天无条件退贷”的权益,为首次接触信贷产品的借款学生与家庭提供了充裕的选择犹豫期。

点评:近几年消费信贷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愈演愈烈,一些金融消费者炫耀消费、超前消费,产生了过大的财务压力和债务风险,甚至导致社会问题增加。早在去年年底,花呗为倡导理性消费,根据审慎授信的原则,重新评估、降低了部分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额度。今年以来,头部机构纷纷上线理性消费自助管理新功能,把借贷额度控制的多数主动权交还给用户,并为用户的消费借贷行为提供便利的管理措施,鼓励用户理性消费,培养用户的消费自控能力。

2021年以来,在平台经济反垄断、金融科技强监管的大环境下,消费金融业务纷纷上线理性借贷管理功能,从野蛮扩张回归规范发展。

07

年化利率“明码标价” 避免误导性营销

2021年3月,央行发布公告要求“所有贷款产品均应明示贷款年化利率”。公告强调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为贷款业务提供广告或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平台等,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

点评:以往,“日息低至XXX”是放贷机构和平台惯用的营销和广告手段,新规要求“明码标价”后,大多平台显示出的年化利率在18%至36%之间。这让消费者得以管窥其贷款的真实“代价”。此外,2021年6月,马上消费金融公司遭银保监会消保局通报,存在营销宣传夸大误导、产品定价管理不规范等七大问题。

监管要求明示年化利率,并严厉整肃夸大宣传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重在维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避免一些放贷机构以较低的日利率、月利率掩盖较高的年利率,对借款人进行误导和欺诈。

08

“医美贷”迎来全方位重拳整顿

今年以来,医美乱象整顿进入密集期。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随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要求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8月,上交所、深交所禁止“医美贷”进入ABS基础资产池。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停止播出“美容贷”及类似广告。11月,公安部发布通知,严打医疗美容领域制假售假、非法从业、发布虚假广告、借“医美贷”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点评:有统计显示,医美消费投诉中,有20%是医美贷的投诉。一些医美贷被诟病存在服务息费不透明等问题,有的甚至玩成了诱贷、骗贷乃至涉黑,就如同电视剧《扫黑风暴》里那样。

对于医美贷的整顿是医美行业乱象整治的一部分。虽然医美贷这一产品没有被全盘封杀,但监管的谨慎态度已经明晰。警钟敲响,在重拳之下,不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暂停了医美贷产品。目前,针对医美服务机构的整治还在持续进行,而整个医美板块也将经受考验,挤泡沫、降虚火,似乎还远未结束。

09

征信新规重塑助贷合作模式

2021年9月30日,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符合“依法采集、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三个维度的信息为信用信息,从事征信业务应取得合法征信业务资质。

点评:新规发布,意味着当下广泛存在的征信替代数据应用被纳入监管。以“信用评分”“信用画像”旗号,打着擦边球“无证驾驶”,从事“类征信”业务的助贷机构、大数据风控机构,将面临直接影响,金融机构与这类机构之间的助贷合作模式面临重塑。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新规将进一步强化其独立风控职能、倒逼其构建风控能力。短期内中小金融机构可能面临阵痛,但长期来看,具备风控/定价能力优势的大型零售银行、互联网银行及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份额将提升。

10

信用卡新规剑指行业乱象

2021年12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重点针对信用卡领域存在的息费不透明、过度授信、滥发卡、投诉不畅、不当采集信息、捆绑销售等问题,提出了37条具体治理措施,并要求银行严格管控资金流向、加强对外部合作机构的管理。

点评:上一次监管就信用卡产业“立规”,还是201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距今已有10年时间。这10年间,伴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银行加快零售业务转型,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新规以问题为导向,着手治理乱象,将督促转变信用卡粗放发展模式,促进信用卡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金融需求。

见证江湖“风起云涌”,复盘2021消费金融十大看点

总结2021年,消费金融逐渐告别“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发展,迈入规范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至于“医美贷”“教育贷”等场景金融产品,随着医美、教育行业监管加强、逐步规范,相关场景金融产品仍存在市场需求、业务也将更为稳健。

或许,这可能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寒冬。冬去春来,伴随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各项促消费政策效果释放、消费提档升级不断拓展,消费金融行业在回归理性、规范发展基调下,将继续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根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将翻番,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至约29万亿元。坚守合规底线,消费金融将通过提供专业化、特色化、场景化服务,提供适配消费者还款能力的贷款额度和价格,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消费市场提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活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NEW财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