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红色引擎”引领金融精准扶贫实践与赋能乡村振兴思考

财经
2021
12/27
08:38
亚设网
分享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孙栋

摘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表明国家“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当下金融系统进一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本文基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省分行(以下简称四川分行)党建引领金融精准扶贫实践盘点,对以党建“红色引擎”赋能,汇聚“金融活水”耕好邮储银行乡村振兴“金融田”提出了路径思考。

以党建“红色引擎”引领金融精准扶贫实践盘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在2020年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全面脱贫。

金融精准扶贫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客观要求,也是立足精准扶贫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形式。四川分行把金融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金融精准扶贫,交出了一份成色足、亮点多的成绩单。

●党建+“体系支撑” 打造精准扶贫“桥头堡”

强化政策牵引,根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绘制金融精准扶贫“决战图”,挂图作战。2020年,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凉山州“未摘帽”贫困县信贷支持的通知》,对7个“未摘帽”贫困县脱贫工作持续给予信贷额度、利率定价、风险政策等方面倾斜。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为推动脱贫攻坚管理关口前移、触角下伸,四川分行在省、市分行内设三农金融事业部和小额贷款中心(扶贫业务中心),县域一级支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营业部与一级支行一门两牌,市县两级机构均配置专职客户经理,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涉农金融、扶贫金融服务体系。

●党建+“下乡上网” 服务精准扶贫“无距离”

凉山州布拖县九都乡此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2户、1348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分行先后在九都乡安洛沟村、芝洛古村等村建立“扶贫助农金融服务站”,并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队”,对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基础金融信息采集、信用等级评定,为村民提供存取款、惠农支付结算、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开设助农夜校,联系农业、医卫、就业等部门专业人员到服务站讲解农业知识和种养技能,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分享就业信息和求职技巧等。

为解决“下乡”难题,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均等化水平,四川分行积极“上网”,拥抱“互联网+”,大力推广手机客户端和电商营销平台,让每一个身居乡村的人轻点手机就能足不出户享受高质量的“金融+非金融”服务。

●党建+特色产业 牵住精准扶贫“牛鼻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产业扶贫既是促进低收入人群较快增收达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

四川分行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积极推进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的“整村授信、批量开发”的信用村建设,大力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场、专业户)+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量身开发了“芒果贷”“肉牛贷”“花椒贷”“烟农贷”“晚熟柑橘贷”等一批“接地气”的金融产品,精准服务特色产业,激活贫困村“自体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创业致富。

广安市武胜县小寨村,产业扶贫资金的精准滴灌,使“晚熟柑橘”发展成“甜蜜产业”。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种植户,种植户在选择用工上优先考虑村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流转土地+务工”两个渠道增收。

为将扶贫扶到根上,四川分行还探索形成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五位一体”的金融立体扶贫模式。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因地因户施策抓产业,培育壮大贫困县特色产业;以教育扶贫为治本之策,在贫困县中学建设电教室,开展“邮爱成长计划”、青年员工支教活动;以科技扶贫为驱动引擎,依托“邮乐网”“邮储食堂”等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电商扶贫模式,联合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网信办建立农民网校广泛开展农技培训;以健康扶贫为根本保障,建设“华西在线门诊”健康工作站、发行华西健康IC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提升农村低收入人群医疗保障水平;以就业扶贫为长远之计,与人社部门合作加大返乡下乡创业担保贷款投入力度,择优录用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实现“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

●党建+“第一书记” 选树精准扶贫“领路人”

四川分行把金融精准扶贫战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选派党员骨干任扶贫村“第一书记”。他们用脚步丈量扶贫责任,逐户走访,唠家常、讲政策、查症结,下“绣花”功夫打好组合拳。

巴中分行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的张芳,在岳王村坚守整整五年半,拔穷根有“刷子”,邀请专家进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岳王庙专业合作社,建立“一平台、两保底、三分红”的稳定增收“123”机制,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人,带动岳王村2017年首批实现整村摘帽。

89户、222个在贫困线下的乡亲,这是摆在达州分行派驻大竹县文星镇复兴村扶贫干部、被四川银保监局授予“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的吴鹏坤面前的一张“考卷”。通过打造党员示范户,引进专业合作社,推出“四个四分之一”产业帮扶模式,生猪、土鸡养殖,香椿、青脆李等水果和半夏、黄精等中药材产业在复兴村多点推进,成功展现了脱贫攻坚的“复兴村实践”。

四川分行通过构建“党建+金融”的精准扶贫体系,走出了一条金融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子,打造了普惠金融新模式。截至2020年末,四川分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91.52亿元,列全国邮储银行系统第1位。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对四川分行定点扶贫工作评价为第一等级“好”。“五位一体”金融立体扶贫模式入选“创新案例”;复兴村脱贫攻坚实践获评全国银行业保险业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四川分行先后被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四川省总工会、四川省银行业协会授予“四川省金融精准扶贫先进集体”“金融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荣誉。

以党建“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路径思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党的伟大事业,也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乡村振兴,邮储银行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既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又有广阔的发展舞台。要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定位,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总目标,积极深化“党建+金融”赋能乡村振兴,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筑牢“战斗堡垒”、锻造“攻坚队伍”、壮大“特色产业”、下沉“服务重心”,为乡村振兴增添红色动能,跑出邮储银行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度”,打造乡村振兴邮储样板。

●筑牢“战斗堡垒” 建强乡村振兴“主心骨”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始终秉承红色初心,积极对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和乡村振兴局党组织,搭建党建共建平台,聚焦乡村振兴开展党员联学、活动联办、服务联抓、阵地联建等活动,切实把党支部建设成凝聚人心、攻坚克难、发展生产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加大支部党建共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量化考核,以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果检验支部的工作和战斗力,真正让支部“挑大梁”。

●锻造“攻坚队伍” 配强乡村振兴“领头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攻坚队伍”。

要持续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高质量开展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金融顾问派驻,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撬动、对接和跟进各类金融需求,加快相应产品创新和服务支持,构筑符合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产品链和生态链。

要壮大干事创业“先锋队”,积极参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以再就业、银保担、产业链等贷款产品为抓手,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返乡下乡人员和种植养殖大户、党员干部示范户等农村致富带头人。

●壮大“特色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600405)”

要积极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场、专业户)+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提升产业价值链。

要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划布局,积极推进“党旗领航”的信用村(镇)建设,加大信贷有效投放力度,支持、引导农户发展“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

●下沉“服务重心” 架起乡村振兴“连心桥”

要持续优化线下线上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致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提供“速度+温度”“金融+非金融”的高效服务。

线下暖心,让服务走向田间地头。按照“党建+金融”和“一站一策”模式,打造以惠农网点/普惠金融服务站为主要载体的线下金融服务阵地,并定期联合惠农网点/普惠金融服务站所在村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农技培训、健康义诊、送金融知识下乡、生活用品优惠购等活动,打造乡村振兴的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品牌。

线上提速,让服务随手可得。将手机银行打造成为广大农民的随身银行。大力推广小额“极速贷”“小微易贷”等线上产品扩面上量。加快县域移动支付场景建设,以惠农项目为抓手,加强金融与邮政寄递、电商等场景叠加,通过“场景+大数据+金融”,构筑涵盖党建、村务、生活、社交、电商、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开放平台。

总之,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畅通血脉才能助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金融精准扶贫成果,以党建“红色引擎”赋能,汇聚更多“金融活水”耕好乡村振兴“金融田”,是邮储银行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也是推动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所在,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躬身入局的主动性,镌刻于心、落实于行。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