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立不到半年的蚂蚁消费金融披露了首个营业季度的成绩单。自2021年6月4日成立起至2021年9月30日,蚂蚁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2.91亿元人民币,税后净亏损额为5.25亿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蚂蚁消费金融总资产为600.98亿元,净资产为74.75亿元。
由于蚂蚁消费金融主营业务是个人小额消费贷款,一般来说消费金融公司资产构成中超过90%为发放贷款与垫款,因此可大致推算出蚂蚁消费金融首个季度贷款规模超过500亿元。
11月24日,蚂蚁“花呗”曾发布公告称,“花呗”正式启动品牌隔离工作,此后“花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专属的消费信贷服务品牌;而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全额出资的消费信贷,将变成“信用购”。
按照监管要求,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开业6个月内有序承接两家小贷公司中符合监管规定的消费信贷业务,完成“花呗”“借呗”的品牌整改工作。自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起1年过渡期内,两家小贷公司实现平稳有序市场退出。
从蚂蚁消费金融首个季度的业务数据看,其贷款迁移进度略微落后。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蚂蚁集团促成的贷款余额为2.1万元,其中消费贷款余额为1.732万亿元。这里面绝大部分符合监管要求的小额信贷都要转移至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对蚂蚁集团来说,半年已经过去,信贷业务转移的压力依然很大。
另外,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微贷科技业务收入285.86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39.4%,构成蚂蚁集团最大收入来源。
净利润方面,2021年三、四季度,蚂蚁集团分别实现净利润145亿元和218亿元,2020年,蚂蚁集团累计净利润约575亿元。2021年一季度,蚂蚁集团实现净利润137.6亿元;二季度,蚂蚁集团实现净利润199亿元,其中包括大约45亿元的投资收益。2021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合计实现净利润336.6亿元。
在蚂蚁集团主要业务中,除了信贷业务和支付是盈利奶牛外,其余的基金、互相保等业务要么是微利,要么是亏损,而此前信贷业务嵌套在支付业务中,除了被监管认为违规外,也很难厘清具体业务的真实收入贡献。但将小额信贷业务转移至蚂蚁消费金融后,除了能走上合规道路,蚂蚁集团的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也可以更好的进行隔离。相信未来随着蚂蚁消费金融的更多财报出炉,我们可以看清晰地观察信贷业务在蚂蚁集团中的地位和贡献。
此外,蚂蚁消费金融近日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国信达出资60亿参与了蚂蚁消费金融增资扩股,持有蚂蚁消费金融20%的股份,加上中国信达集团控股的南商行持有蚂蚁消费金融4.003%的股份,因此增资完成后,中国信达集团合计持有蚂蚁消费金融24.003%股份,仅次于蚂蚁集团,成为第二大股东。
中国信达为四大AMC之一,注册资本为381.65亿元,主要股东为财政部和社保基金。除了中国信达外,此次新增加的股东还有舜禹光学、网易旗下的博冠科技、以及重庆国资委旗下的渝富资本,前两家均来自蚂蚁集团所在地浙江省,后者则来自蚂蚁消费金融注册地重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蚂蚁消费金融的老股东里,唯有蚂蚁集团和鱼跃医疗(002223)同比例增资,因此增资前后持股比例不变,其余几位股东均未参与增资,其持股比例大幅缩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经济IPO。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