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北京市房山区拱辰0017、0019地块经历28轮竞价之后,总价达到18.63亿元价格上限,溢价率15%,最终被中建智地收入囊中。
这是北京第三轮集中供地中唯一一宗现场竞价地块。
至此,2021年北京三批次集中供地全部结束,总计揽金约1900亿元,“一热二冷三观望”成为今年土拍市场的概况。
国企唱主角
第三批集中供地成交过程比预想的迅速。12月24日,在第三批次商品住宅用地挂牌报价截止时,9宗地当日成交,2宗地流拍,仅有房山1宗地块进入现场竞价环节。根据中指院统计,北京第三批次供应12宗住宅用地,最终成交10宗,其中7宗底价成交,成交规划建筑面积90.98万平方米,总成交金额276.83亿元。从第三批次土拍结果来看,房企依然在积极进军北京市场,但拿地结构和思路发生了明显转变。从第一批次土拍市场一片大好,到二批次的集体遇冷重新审视之后,三批次土拍拿地结构由“高周转、快销”转向“刚需、稳健”。
2021年,北京集中供地成交住宅用地57宗,成交规划建筑面积598.33万平方米,土地出让金1899.94亿元,出让金较上一年同比增长9.35%。三次出让表现比较明显的变化是拿地企业的态度。一批次火热之后,二批次民企基本躺平,三批次依旧在观望,其原因主要是受自有资金影响难以出手拿地。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第二批集中供地,有26宗地块暂停挂牌,第三批集中供地也产生了两宗流拍地块。高原认为:“从集中拍卖成交情况来看,首批次全成交无流拍,二批次地块流拍率近6成,三批次地块也有两宗流拍;溢价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第三批次超9成底价成交。”
“土拍由热转冷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土地本身,优质地块、有效供应地块数量较少,土地成本持续攀高;另一方面,土地供应节奏及结构出现错配,部分土地容积率、限高等限定指标加大实际建设难度。”
高原预计,2022年北京土地市场将保持稳定态势,短期内仍以集中式供应为主,供应体量稳定在300公顷左右,供给结构持续性向保障性租赁住房倾斜。主力供应区域为平原新城,集中位于4-5环,部分核心区域或将零星出让稀缺优质地块。出让规则上坚持“房地联动、一地一策”机制,高标准建设将成为长期趋势,政策性工具包将针对市场表现实现动态调控。
记者|王佳飞
编辑|魏文艺 何小桃 易启江 王嘉琦
校对|孙志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