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失控剧情频繁上演
今年以来,真视通、世龙实业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出现了印章失控的情形。
以现在仍处于内斗风波中的真视通为例。11月27日,真视通发布公告称,公司印章、证照资料已处于失控状态。
具体来看,11月16日,真视通董事长、法定代表人何小波向原保管/持有公司印章、证照的杜毅、谭伟发函,要求他们于11月19日之前,根据规定,将包括公章、财务专用章在内的公司印章交由有权保管部门 /人员保管,将证照交由公司总部办公室指定人员统一保管。
11月19日, 杜毅回函称,其收到了王国红、胡小周等公司五位自然人股东的来函,不同意将公司上述执照、印章进行移交,而应维持目前现状管理。谭伟则短信回复何小波称,相关印章不在其手中,而根据杜毅通过公司OA系统发送的文件显示,谭伟为财务专用章保管人。虽经多次催促,但截至公告出具之日,上述公司印章、证照仍未移交至有权保管部门/人员保管。真视通上述印章、证照已处于失控状态。
真视通的上述情况源于新老股东间的内斗,2019年8月,王国红、胡小周等五位股东将其合计持有的11.78%股权转让给苏州隆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越控股”),1.29亿元股权转让款尚未支付。8月20日,真视通曾公告称隆越控股起诉王国红等五位股东,要求其应按承诺,将公司原业务存货及应收账款实际规模与承诺差额等值的真视通股份无偿质押给隆越控股。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上述事项,深交所于8月18日、8月20日、11月26日分别向真视通下发关注函,但至今真视通仍一封未回。
此外,今年以来,世龙实业、ST中昌等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公司存在印章失控的风险。其中,世龙实业失控的印章、证照资料在乐平市人民法院的介入下保全查封后归还,ST中昌启用了新的公章。海伦哲则因媒体报道原实控人丁剑平抢走公司公章及财务章的事项,收到了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
创始人分道扬镳
不同于大部分上市公司内斗是源于新老股东的争端,莱绅通灵、迅游科技等公司的内斗则是由于创始人产生分歧,甚至反目并出现争端。
目前,莱绅通灵的内斗愈演愈烈。内斗的双方分别是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沈东军及马峻。时间回到1999年,沈东军及马峻分别出资100万元成立江苏通灵翠钻有限公司,系莱绅通灵前身,在2016年招股阶段,沈东军及马峻均为莱绅通灵的实际控制人。除了常年合作伙伴,沈东军及马峻还有另一层关系,彼时,沈东军系马峻的妹夫,与马峻的妹妹马峭为夫妻关系。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8年,因经营理念存在分歧,马峻离开莱绅通灵。而2019年,马峭向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不过该事项今年1月6日莱绅通灵才予以披露。4月23日,莱绅通灵公告称,马峻、蔄毅泽(马峻妻子)与沈东军解除一致行动关系,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沈东军。不过,由于马峭及沈东军的离婚诉讼还在进行中,莱绅通灵彼时的控制权并不稳定。
11月26日,沈东军及马峭的离婚官司结案,沈东军持有的莱绅通灵1.06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1.16%)将分割给马峭5304.29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5.58%),马峭与马峻、蔄毅泽、传世美璟构成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莱绅通灵48.45%股份,马峻及其一致行动人成为莱绅通灵新的实控人。12月7日,莱绅通灵发布公告称,沈东军辞去莱绅通灵总裁一职。
不过,莱绅通灵的内斗并未就此结束,12月10日,莱绅通灵公告称,经董事长沈东军提议、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审核,拟聘任Jacky Jiang为公司总裁,该议案受到公司实控人马峻、蔄毅泽反对。
创始人之间内斗的剧情也在迅游科技身上上演,今年3月,作为迅游科技创始人之一,章建伟的董事长一职遭到董事会罢免,正式出局,另一创始人陈俊上任董事长。
部分公司业绩、股价受拖累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有部分深陷内斗漩涡的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出现下滑情况;也有部分公司跑输大盘,股价有所下跌。
其中,真视通业绩下滑最为严重。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真视通实现营业收入3.45亿元,同比上涨1.54%;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为-398.75万元,同比下降140.58%。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真视通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但对方电话并未有人接听。
同样在今年卷入内斗的ST光一、爱迪尔今年前三季度业绩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财务数据显示,ST光一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净利润-6103万元,同比下滑31.19%;爱迪尔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净利润1400.71万元,同比下降47.99%。
股价方面,自内斗不断发酵以来,2020年11月30日-2021年12月13日,莱绅通灵股价下跌逾两成,同期大盘上涨8%。而ST光一股价则在今年以来下跌逾三成。东方财富显示,1月4日-12月13日,ST光一区间累计跌幅为35.34%。
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上市公司内斗对公司的业绩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若内斗持续,还将给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投资者应对此保持警惕。
在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看来,“上市公司正常运营中的,该有的合理冲突,一般能够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且也不会波及外部。而这些冲突如果变大到外部人员也知道其消息,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其负面效应是很大的。一般我们能够看到,且认为是内斗的现象,都是因不可调和的矛盾,闹大的情况”。
不过,安光勇表示,即便是在闹大的情况下,其最终结果是一方获得胜利,另一方选择离开的话,会给市场一个信息,即内斗已结束,之前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也没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公司有可能会出现股价大涨的情形。
逾六成个股收盘价较上市首日下跌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12月14日,年内共有454股实现上市。剔除12月14日刚刚上市的嘉和美康外,年内上市的新股中,逾六成个股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出现下跌。
除了嘉和美康之外,今年在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453股,若投资者在首日收盘价附近买入,至12月14日收盘,有274股出现下跌。也就是说,至12月14日收盘,若在这些年内上市新股的上市首日收盘价买入,则被套概率约60.49%。这453股中,若在上市首日开盘附近买入,以12月14日的收盘价计算,有248股出现下跌,被套概率约54.75%。
经北京商报记者计算,即便是在上市首日盘中最低价买入,同样以12月14日最新的收盘价计算,则有约228股的股价为下滑,被套率同样超五成。
若以上市首日收盘价为统计口径,在首日买入这些个股且持股至今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根据Wind数据统计,上述股价下跌的274股中,张小泉、生益电子、中红医疗等92股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的跌幅在30%以上,百洋医药、亚辉龙、康众医疗等18股最新收盘价则较上市首日收盘价的跌幅“腰斩”。
这18股中,有10股的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跌幅在60%以上,其中华绿生物的跌幅最大。华绿生物专业从事食用菌的研发、工厂化种植及销售业务,于今年4月12日上市。Wind数据显示,上市首日华绿生物的收盘价为83.88元/股,而上市即高光,2021年4月12日华绿生物盘中股价最高达100元/股,而这也是上市后的最高价。至12月14日,华绿生物的收盘价为27.43元/股。
盈科建的跌幅在华绿生物之后,该股12月14日的最新收盘价为56.85元,而盈科建上市首日的收盘价为164.5元/股。经计算,盈科建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下跌65.44%。
创业板股数占比最多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统计发现,截至12月14日,以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出现下跌的274股中,创业板的个股数量最多。
Wind数据显示,上述274股中,有141股的上市板为创业板,占年内上市新股的数量约31.08%,占下跌个股数量的比例约51.46%。
具体来看,这141只创业板股中,从上市时间看,“股龄”最小的是家联科技,家联科技是一家从事塑料制品及生物全降解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刚刚于2021年12月9日上市。交易行情显示,家联科技上市首日收涨32.74%,当日收盘价为40.79元/股,上市首日家联科技的盘中最高价达43.95元/股。随后,家联科技股价开始走低。至12月14日收盘,家联科技的股价为35.98元/股。按照该价格计算,家联科技最新的收盘价较上市首日的股价跌幅为11.79%。
另经Wind数据统计,141只创业板股中,除了家联科技外,建研设计、洁雅股份、喜悦智行、观想科技、迈赫股份等5股均系12月刚刚上市的新股。
从所属Wind行业进行划分,这141只创业板股中,零点有数、深城交、中兰环保等50股为工业领域,占比约35.71%。信息技术的企业数量也不少,共有30家,包括天亿马、显盈科技、南极光等个股在内。
141只创业板股中,南极光、线上线下、建工修复、嘉亨家化等13只个股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的收盘价跌幅超五成。
Wind数据统计显示,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出现下跌的274股中,科创板个股数量有86只。这86股中,海天瑞声、中科通达、凯因科技、罗普特、康众医疗等14股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跌幅超四成,其中优利德的跌幅最大。
据了解,优利德主要产品包括电子电工测试仪表、温度及环境测试仪表、电力及高压测试仪表、测绘测量仪表和测试仪器等,于今年2月1日上市,自上市首日优利德盘中创上市高点后,该股股价一路震荡下行。经统计,优利德12月14日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下跌近64%。
39股已破发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统计数据发现,截至12月14日收盘,最新收盘价较上市首日收盘价出现下跌的274只新股中,有39股已破发。
39只破发股中,表现最差的是达瑞电子。据了解,达瑞电子于今年4月19日上市,主要从事消费电子功能性和结构性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相关3C智能装配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租赁业务。达瑞电子的首发价格为168元/股,系目前年内上市新股发行价第二高的个股。截至12月14日收盘,达瑞电子每股的最新收盘价为86.55元。经计算,达瑞电子最新收盘价较发行价下跌48.48%。
而破发的达瑞电子,整体的经营业绩还是不错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达瑞电子实现的营业收入约8.99亿元,同比增长40.66%,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1.73亿元,同比增长15.14%。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达瑞电子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但对方电话并未有人接听。
除了达瑞电子外,尤安设计、成大生物、中自科技、四方新材、可孚医疗等个股最新收盘价也均处于破发状态。另外,Wind数据显示,成大生物、新锐股份、戎美股份、中自科技等11股上市首日便破发。
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忠言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追买新股正如抛硬币一样,从概率看,盈利与被套各占一半。对于上市首日新股,一般不建议投资者购买。对于首日破发股票,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新股上市后,哪些可买,哪些不能买,一定要考虑清楚。那些上市首日涨幅高得离谱的新股,即便题材再好,也要谨慎再谨慎。
11股中,*ST数知较为特殊,公司共经历两次立案,且均在今年年内,先后时隔仅两个月,这种现象在A股也极为罕见。纵观上述11股,ST股占比一半,此外还有斯太退、北讯退两股已在今年退市,剔除两只退市股后,总市值在百亿以上的仅鹏欣资源一股。
年内立案调查股达32只
经Wind统计,年内已先后有32股遭到证监会立案。
以时间轴来看,今年1-11月分别有0股、0股、0股、0股、3股、1股、6股、0股、7股、1股、7股被立案调查。相比之下,今年12月立案调查股出现明显增多,截至12月16日已先后有*ST腾邦、ST步森、*ST众应、*ST澄星、江特电机、*ST数知等8股被立案。
纵观上述个股被立案调查的原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占比达到九成,此外还有部分个股涉嫌证券市场操纵、涉嫌内幕交易等。
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民法典》《证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人员及其中介机构等因虚假陈述等的证券欺诈行为导致证券投资者权益受损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包括投资差额、佣金、印花税和利息损失等。
宋一欣进而对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一般个股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出来后,就会有相关投资者办理索赔登记,开始索赔也不会等到证监会正式罚单,预罚单下发后就会有大量投资者进行索赔。
除了可能面临此前的投资亏损之外,立案调查消息出来后,一般个股股价也会遭到重创,这无疑也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账面财富。
以鼎盛新材为例,公司12月4日披露称,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遭到证监会立案。12月6日、12月7日鼎盛新材连续走出了两个跌停板,若在立案调查之前仅持股1手,经计算,历经两个交易日,投资者持股市值也由4684元缩水至3794元。
11股早有立案“案底”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立案调查股中,出现了不少“惯犯”,此前就有被立案调查的经历。
经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在上述32股中,*ST数知、*ST澄星、ST步森、ST林重、鹏欣资源、ST中天、斯太退、*ST利源等11股在今年之前就遭到过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中次数最多的是ST步森,在今年之前已两度被立案,上市以来已被立案三次。
以磷化工龙头*ST澄星为例,公司12月8日披露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15年,*ST澄星就曾遭到过证监会立案,彼时则是由于公司涉嫌未按规定披露信息。
在上述11股中,ST步森更是被立案调查了三次。
12月4日,ST步森披露称,公司于2021年12月3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资料显示,ST步森2011年4月登陆A股市场,公司主要以“步森男装”为主打品牌。不过,自上市后ST步森已先后在2015年、2020年遭到过证监会两次立案,分别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11股中最为特殊的是*ST数知,年内被立案调查两次,且仅时隔两个月,这在A股市场上并不常见。
具体来看,12月14日,*ST数知披露公告显示,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及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张志勇分别收到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而在今年10月15日,*ST数知及张志勇刚因涉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再度被证监会立案。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ST数知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不过未有人接听。
证券市场评论人布娜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那些多次被立案调查的个股,投资者应保持警惕。“立案一直被视为重大利空,多次被立案可能说明公司存在一定的内控问题。”布娜新如是说。
问题股占据多席
纵观上述11只多次被立案调查股,基本面较差,ST股有6只,并且还有2只已在今年退市。
具体来看,11股中,有*ST澄星、*ST利源、*ST中天、*ST数知、ST步森、ST林重等6股均为ST股,其中*ST利源由于2020年经审计的扣非后净利润为负,且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公司在今年继续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澄星、*ST中天则均是由于2020年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负值而被“*ST”。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6股中,ST步森已“戴帽”超两年时间,公司最早由于净利连亏而在2019年4月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之后2019年扭亏,公司在2020年6月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不过鉴于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弱,公司在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同时,被实施了其他风险警示。
上述11股中,北讯退、斯太退更是已在今年退市。
首先来看北讯退,公司在今年5月8日披露称,因公司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公司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而在2020年公司就曾遭到过证监会立案。今年7月23日,北讯退已正式摘牌,退出A股资本市场。
斯太退则在今年6月24日遭到证监会立案,而在2019年公司就曾收到过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今年7月23日,斯太退也已正式退市。
剔除上述2只立案调查股,剩余9股中,仅鹏欣资源一股总市值超百亿元,截至12月16日收盘,鹏欣资源总市值为115.29亿元。ST步森总市值最低,仅11.66亿元。
碳中和概念股已达126只
经Wind统计,截至目前,A股碳中和概念股共有126只。
就126股的行业分布来看,涉及工业、材料、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等多个行业,其中也有不少个股在今年遭到过市场爆炒。
以长源电力为例,公司股价在今年3月10日-4月12日这23个交易日斩获了多个涨停板,区间累计涨幅高达214.62%,而同期大盘涨幅仅0.15%。
此外,华通热力则在今年4月底股价迎来一波热炒,经统计在4月27日-5月31日这22个交易日,公司区间累计涨幅达52.82%,同期大盘涨幅5.43%。
从目前126股的总市值来看,截至12月21日收盘,宁德时代居首,达1.41万亿元,也仅这一股总市值在万亿以上,其次比亚迪、长江电力两股总市值分别为8040.87亿元、4998.66亿元;总市值超千亿的还有隆基股份、长江电力、阳光电源等28股。
其中,总市值最低的是科林电气,为33.29亿元,总市值低于40亿元以下的还有中环装备、中能电气、和顺电气、龙源技术等6股。
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目前也有上市公司正在积极加码。
诸如,11月30日,赛福天发布关于对外投资暨签署增资协议公告显示,公司与无锡新聚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聚力”)及其全体股东签署了《增资协议》,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700万元认购新聚力新增注册资本700万元。
对于增资标的原因,赛福天坦言,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已成为政府政策发力和企业积极布局的新产业方向,本次对标的公司进行增资符合国家对新能源领域战略布局,系公司战略执行的重要一步。
光伏、林业收益可观
在整个碳交易市场中,光伏、林业未来收益可观。
据了解,在碳市场中,未来光伏行业公司可通过出售碳排放实现收益,而林业公司则可以通过出售林业碳汇获得收益。
首先来看光伏发电企业,目前市场上比较热的是三峡能源、太阳能、林洋能源、中利集团等。资料显示,三峡能源今年6月10日刚刚登陆A股市场,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投资和运营。
目前,三峡新能源已投产陆上风电项目遍及内蒙古、新疆、云南等22个省区,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建成了当期国内乃至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陆地风电项目(40万千瓦),已投产光伏项目遍及甘肃、青海、河北等18个省区,在安徽淮南建成了全球最大采煤沉陷区水面漂浮式光伏项目(15万千瓦)。如果未来可以顺利出售碳排放指标,三峡能源收入可观。
林洋能源也表示,考虑到我国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光伏将有非常可观的增长空间,我国光伏产业增长空间还十分巨大。未来在多重风口下,光伏产业将继续从规模到质量上,向前大步前进,为我国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碳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除了光伏企业之外,林业资源公司未来可以通过出售林业碳汇获利,而林业碳汇也被市场视为最重要、最有效的碳汇。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已有上市公司签署了《碳汇合作协议》,将实现收益。
据岳阳林纸近期披露公告显示,公司已与包钢股份达成《碳汇合作协议》,为包钢股份提供一定数量的林业碳汇减排量,协助包钢股份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如交易实施,预计对公司业绩影响约6000万元/年至8000万元/年,占上市公司2020年经审计净利润的比例约14.5%-19%。
岳阳林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透露,除了包钢股份之外,公司也正在积极洽谈其他客户,并与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碳汇合作框架协议》。
经梳理,目前A股拥有林业资源的上市公司包括岳阳林纸、平潭发展、青山纸业、福建金森、永安林业、康欣新材等,其中康欣新材目前拥有约139万亩林地资源,平潭发展经营林区近90万亩(含委托代管林地面积),按照30元/吨左右的碳汇交易价格,上述公司都将有不菲的收入。
另外,林业资源上市公司康欣新材近期就表示,将密切关注碳汇范围、计算方式、交易方式等相关细则的出台情况。
八大高能耗行业引关注
今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根据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高能耗行业有八个,包括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等。
在上述八大高能耗行业中,钢铁、有色金属、化工三大行业市场关注度最高。经Wind统计,截至目前,有色金属相关上市公司共计西部超导、建龙微纳、嘉元科技等138家;钢铁相关上市公司共计方大特钢、抚顺特钢、新钢股份等36家;化工相关上市公司则有瑞联新材、杭华股份、三孚新科等433家。
绿色金融及低碳经济资深顾问徐楠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重点排放企业每年将向政府提交实际的排放数据来完成履约,如果它的实际排放高于这个碳配额,它就需要从其他的主体那里购买别人富余的碳配额,来完成履约义务。
这也意味着上述高能耗行业公司如果实际排放高于规定,则需要购买一定的碳配额履约。
除了重点排放行业之外,投融资专家许小恒表示,政府鼓励其他行业的企业自愿减排、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过核证过后,也可以纳入碳市场进行交易。
未来,伴随着碳交易规则、参与门槛、参与方式的明确,碳市场全链条启动在即。
迪哲医药研发费用占比达6153.19%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可以一定程度反映上市公司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经数据统计,2021年前三季度,在A股4200家公布研发费用情况的公司中,迪哲医药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为6153.19%。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总额约为7797.63亿元,平均研发费用约为1.86亿元;去年同期平均研发费用约为1.4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根据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显示,A股上市公司累计专利申请量近170万件,有效发明专利量近33万件。
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有8只个股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100%,其中研发费用占比最高的个股为迪哲医药,为6153.19%。神州细胞次之,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096.67%;与迪哲医药、神州细胞相比,排在第三位的泽璟制药研发投入比例大幅下滑,为341.94%。寒武纪、前沿生物、ST网力、国盛金控、百济神州5股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16.72%、315.12%、136.27%、111.72%、104.72%。
由于研发费用较高,因此研发费用占比靠前的企业多为还未摘掉“U”标的尚未盈利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前10的上市公司中,有迪哲医药、神州细胞、泽璟制药、寒武纪、前沿生物、百济神州、百奥泰7家公司标“U”。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述7家公司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4.66亿元、-6.61亿元、-2.93亿元、-6.29亿元、-1.77亿元、-55亿元、-1.12亿元。
医疗保健、信息技术行业研发投入高
数据显示,按Wind一级行业划分,研发费用占比较高的公司大多数来自于医疗保健行业以及信息技术行业。
例如,分别位列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前三名的迪哲医药、神州细胞、泽璟制药3家公司全来自于医疗保健行业。前沿生物、百济神州、百奥泰等公司也属于医疗保健行业。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从两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医疗保健行业研发费用占比较高。王赤坤表示,从市场和行业角度看,药审改革、国际标准接轨、国家医保局扩大影响力、带量采购等政策和市场直接倒逼市场创新,医药企业必须加大科研投入,以确保不被市场、政策淘汰。
此外,王赤坤表示,从医药研发的具体情况看,医药研发包括不限于制定研究计划和制备新化合物、药物临床前研究、药物临床研究、药品的申报与审批、新药监测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还都包括众多复杂的分项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未知的长时间、复杂、系统性工程。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分项都需要投入,为了保证药品研发成功的概率,医药企业会加大科研投入。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认为,医疗保健行业也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且它实际上处于多种技术的交叉部位,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技术研发的依赖性非常强。目前医药大健康行业被投资者持续看好,可以说仍处于资本的风口。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医药公司更多的考虑是建立阻挡潜在竞争者护城河,持续保持行业地位,提升估值水平,提升再融资能力,提升依靠资本市场推进行业整合的大战略,而增加研发投入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
此外,信息技术行业也是高研发投入的行业之一。数据显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前30的上市公司中,有15家来自于信息技术行业。如寒武纪、ST网力、国盾量子等。
从上市板块来看,高研发投入公司大多来自于科创板。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前30的上市公司中,有15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且科创板上市公司包揽前5名。
7家公司研发费用为0
相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投入较少。有400余家上市公司未在三季报中披露研发费用情况,有710家公司研发费用占比不足1%,还有7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为0。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美芝股份、*ST长动、*ST群兴、*ST中基、西安饮食、日照港、*ST圣亚7家公司研发费用为0。从行业来看,上述7股分别来自于工业、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可选消费、工业、可选消费。其中,*ST长动、*ST群兴、*ST中基、*ST圣亚4股为ST股。
上述公司中,有部分公司不仅研发费用为0,公司还面临着业绩承压的难题。财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美芝股份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3664万元,同比下降451.63%;*ST长动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1.27亿元,同比下降5.85%;*ST中基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5485万元,同比下降30.35%。
杨海平指出,研发投入意味着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在全面注册制即将实施的情况下,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也是建立阻挡潜在竞争者护城河、提升估值水平的关键抓手。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表示,上市公司应根据公司自身的发展需要来规划公司的研发路径。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研发投入的方向和回报周期不同,只有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加大研发的投入,才能推动企业创新,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7股增持成“空头支票”
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中,截至12月23日,年内共有254家上市公司合计552名股东或高管等有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
从整体进展来看,多数公司股东或者高管都已兑现承诺。据统计,截至12月23日,共有346名公司股东或高管已经完成增持承诺,占年内增持股东或高管等数量的比例约62.68%。
还有一部分公司的股东或高管等的增持计划正在进行中,涉及到南钢股份、花园生物、伟明环保、杭州高新等公司。据了解,南钢股份于2021年11月18日收到控股股东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钢联”)的《告知函》,南京钢联计划自此次增持计划披露之日起12个月内,以自有资金择机增持本公司A股股份,累计增持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不超过人民币2亿元。2021年11月25日至2021年12月10日,南京钢联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1436.4043万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0.23%,已支付的总金额约5198.16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相比之下,不少公司股东或高管等的增持却成了一张“空头支票”。以恒泰艾普为例,该公司曾于2021年6月7日披露《关于收到山能发电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告知函的公告》,关联方山西山能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能发电”)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及公司价值的认可,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或法律法规认可的其他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为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且不超过人民币3亿元,本次增持不设定价格区间,将根据公司股票价格波动情况及二级市场整体趋势,择机实施增持计划,自该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实施完成。而上述增持计划于2021年12月6日届满,山能发电在承诺期限内增持公司股份0股,未完成本次增持承诺。
这并非孤例。今年1月14日,*ST实达披露了《福建实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关联方增持股份计划的公告》,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北京昂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关联方北京昂展关联方实达信息计划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增持不少于实达集团已发行总股份的1%且不超过2%的股份,期限为自2021年1月13日起不超过6个月。截至今年7月13日,实达信息未增持公司股份,未能完成本次增持计划。
据统计,除了恒泰艾普,*ST实达外,*ST米奥、*ST新亿、*ST环球、游族网络、凯撒旅业等6家公司的股东或高管等也存在在承诺期内未完成增持计划的行为。
“画饼”理由五花八门
这些股东或者高管等对于“失诺”行为给出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食言”的类型包括缺钱型、甩锅型等。
首先是缺钱型。对于一股未买的原因,山能发电给出的理由为“由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投资力度,造成公司资金压力,融资渠道受限,截至公告日未实施增持计划。在此期间公司一直协助控股股东山西能源总公司处理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历史遗留债务问题,由于遗留债务发生时间久、数量多,致使处理难度加大,也造成一定的资金压力影响了增持计划”。
甩锅型的案例较多。彼时*ST实达发布的公告显示,增持计划发布后,实达信息积极筹措资金,但由于增持计划实施期间,实达集团股价频繁出现波动,实达集团2020年年报及2021年一季报于2021年4月30日方披露,另实达信息关联方北京昂展发生被动减持。综上,实达信息未增持公司股份,未能完成本次增持计划。
凯撒旅业和*ST实达有相似的说法。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月11日,彼时凯撒旅业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刘江涛计划于未来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增持公司股份,增持数量不低于50万股且不超过100万股”。但截至7月10日,刘江涛未能兑现承诺。凯撒旅业的公告显示“刘江涛承诺的增持计划实施期内,因公司定期报告敏感期及重大事项敏感期影响,其未能按计划实施增持”。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或高管提出增持计划,主要是认为二级市场股价处于低位,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因此当股价重新回到相对稳定合理的价格区间后,增持计划的目的已经达成,实际增持行为的需求减低,有可能出现没有如期增持的结果。如果股价回升是受市场环境或板块表现的影响,那么即使不增持,投资者也不会过多在意,但如果股价回升是受增持消息推动,那么不增持,可能股价仍会因为缺少后续支撑动作而回落,对投资者影响很大,容易造成投资者不满。
在投融资专家许小恒看来,增持是稳定股价的一种利器,股东或高管等欲通过增持行动来表达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看好,显示信心,并做表率。因而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公司高管以及股东购买增持自家股份的信息是非常关注的。不过,“食言”的行为也会伤害到公司信誉度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