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要把长起来的京东分出去,主动瘦身,以消减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即使没分出去,腾讯对所投资公司的影响也有限。
腾讯太过成功,占了太多好处,很容易令某些人不快。舆论上,腾讯被认为是占了太多赛道,阻挡了企业创新,能决定创业类企业的生死存亡。从结果上看,腾讯更像是顺势而为,扶优淘劣,如果看不懂时,就多投一些。既不错过机会,又不浪费资金。
腾讯所投的公司,大都采用AB股模式,创始人股权可能已被稀释不少,但大多数情况下,创始人投票权都在六成以上。
阿里率先开启了这种模式。阿里管理层可以超越股东之上,形式上的集体决议,上市之后其他股东也没有决定权。这种模式引来效仿者,现在初创科技类软件类公司,包括医药类公司多采用这种股权架构。
腾讯投资的大多是科技类或者软件创新类公司,这类公司需要快速融资,快速发展,在某个阶段,腾讯可能具有股权优势,但管理层如果选择继续融资,腾讯没有跟进,那么腾讯的股权比例就会被稀释,比如在滴滴项目上,腾讯和优步的股权就被新进的软银大幅稀释。这种情况很常见,有些股权比例很大的股东,随着融资不断增加,持股比例快速降低。
即使新进的软银也几乎很难插手决策,滴滴还是由程维和柳青掌控,理论上,他们还可以通过一次次融资,稀释原股东股权比例,并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增加自己股权占比。
腾讯投资美团、京东等公司,似乎可以形成合力,比如对方可以用腾讯的支付功能,但后来这些公司也在发展支付功能,还在做京东白条等融资业务,被投公司非常独立,他们并不由腾讯支配,他们要做什么业务,好像也不用腾讯同意。
腾讯在消费行业失利之后,似乎找到了新门路,广结同盟,股权入资,希望投资对象成功,而不用自己去做,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在几乎所有他们能理解的赛道,腾讯都愿意投一点儿,投资滴滴现在看起来不算特别好的生意,但谁又能提前知道,后来还投资摩拜,马化腾认为小黄车不成功,是因为有过多的一票否决权,导致形不成决议。摩拜找到了下家,还算一个比较好的生意。这种看法说明,马化腾不愿意因为过多干涉,导致投资对象不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软银和雅虎在阿里上的投资,基本上就是财务投资,两者在阿里股权比例不低,但话语权不高,后来几乎等于摆设。而腾讯大股东,也几乎对腾讯没有干涉,腾讯没有AB股安排,大股东却好像不存在一样,大股东似乎明白干涉并不是最优选择,重要的是财富增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腾讯应该受到了熏陶。
腾讯近年来开始在经营上做了一些改变,比如对阅文传媒,这是因为阅文传媒本身就是分拆,腾讯还合并了搜狗,此前并没有类似动作。我们看到苹果和微软、亚马逊,都在快速扩张,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主要是靠自身发展和并购,以谷歌为例,安卓和油管都是并购而来,和搜索业务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发展的也挺好。四处扩张,并购,给巨头带来的好处非常之大。全部股权并购这种模式,阿里更喜欢采纳,有成功,也有失败,没有腾讯模式成功率高。
只做财务投资,听起来容易,其实还有个客观条件,是被投对象非常优秀,如果不优秀,投资者很可能要卷起袖子亲自干,这一般都是火烧眉毛之时。
腾讯是中国最成功的PE,能将资源和影响力变现,其他资金没有这样的资源和影响力。现在腾讯要退出这条路,可能意味着,其他风险资金有了一些机会。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